• 实施阶段的常用工具方法及策略

    普通类
    • 支持
    • 批判
    • 提问
    • 解释
    • 补充
    • 删除
    • 一、实施阶段的策略

     

    (一)学生学习心态的积极维持策略

     

    1.动机激发

    动机对学生的行为和学习有很大的影响。如贾斯廷·布朗(Justin Brown)的研究发现,动机与学生学习成绩有0.35的相关;许多研究者认为内部动机比外部动机更能驱使学生学习,但是,过强的竞争或在很长时间使用外部奖励会逐渐损害内部动机。因此,如何合理采用动机激发策略是教师急需考虑的问题。动机激发策略是指教师在课堂上如何合理使用各种教学手段,提高学习兴趣,维持注意的方法。该策略既适合课堂教学之始,也适合课堂教学中,关键是要针对学生的心理需要。

    (1)发展学生的好奇心

    即发展学生的内在学习动机,主要是教学活动必须能保证学生学懂知识,做到学习活动对学生来说是有意义的和有价值的。a使学生认识到学习任务本身是有意义的。b给学生布置难度恰当的学习任务,使学生在好奇心的驱使下进行学习,产生学习成就感。c教师可采用使学生进行不同程度的加工,特别是深水平的加工的教学方法。d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对于教师来说,主要考虑后三条措施,因为学生学习的教材本身是有意义的。如何创造条件促使学生进行有效的深水平加工(即深入理解和掌握知识),有效地学习和思考,这是激发学习动机的关键。

    (2)把握教学难度,“创造”可教学时刻(teachable moments)

    可教学时刻是指学生愿意学习新知识的那一时刻。①以学生为本教授新知识。教师要从学生的切身经历或体验出发去教授新知识,这样,不但使任何学科都会变得更加令人感兴趣,而且可以更好地把握教学难度,寻求学生的最近发展区。②适时引发适当的概念冲突或惊奇感来引发内在动机。这里的惊奇感是指由教学内容的内在特点引发的惊奇感。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提出相关概念或运用提问导致许多不同假设来对学生进行启发和引导,直到最后只剩下合理的解释。

    (3)促使学生“卷入”学习任务

    “卷入”是指设法使学生投入到学习任务中来,以达到激励内在动机的目的。首先,教师应设法使学生“卷入”学习任务的过程至少不会受到失败的威胁,相反应使学习任务变得更加容易完成,学习因此受到促进。其次,教师要抓住每一个机会向学生指出完成特定学习任务的社会价值。应该注意的是,那些运用庸俗、低级趣味的东西的做法应尽量避免使用。

     

    2.兴趣培养

    现代教学的基本特征是充分调动、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最大限度地实现所有学生的诸方面素质的主动、全面、和谐、充分的发展。 在教学实践中发现,学生对有些课程学得好,有的就差一些,其原因之一就是学习兴趣问题。因此,对学习兴趣的培养是教师要掌握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策略。

    (1)发挥理想的支撑作用

    只有当学生的兴趣与其理想及奋斗目标结合起来时,他们的学习兴趣才会由有趣、乐趣发展到志趣,而这样的志趣才具有更大的推动力量。因此,为了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兴趣,要经常不断地在教学中对他们进行人生观、价值观和理想教育,使他们明白学习对他们有什么用处,让兴趣深深地扎根于需要的土壤之中。

    (2)教学方法灵活多样

    课堂教学的传统习惯是“教师讲,学生听;教师写,学生抄”,这种教学方法只能使学生处于消极被动的地位,学习兴趣受到压抑。因此,教师要采用使学生保持愉快的心情而又不降低学习效率的教学方法,学习气氛比较热烈,学生学得积极主动、生动活泼,学习兴趣就比较容易激发和培养起来。

    (3)广泛参加课外科技活动

     在科技活动中,学生能够扩大知识面,接受新异刺激,不断地满足和引起学习需要和好奇感。因此,教师要组织学生参加各种课外活动,使他们在活动中体会知识的实践意义,学会既动脑又动手,从而激发其求知欲,引起新的学习需要,发展广阔的学习兴趣。

     

    (二)教学内容加工策略

    教学内容是传授给学生的全部信息。课堂教学的基本任务是将教学内容传递给学生,并将教学内容引向深入,使其融入学生的认知结构,形成学生自己的知识结构。那么,如何达到教学内容的有效传递。

    1.传输教学内容策略

    (1)教学语言循环

    教学言语循环是指教师的教学言语的各种成分在教学中自觉形成系列,依次循环,以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该方法适合教学的所有情境,尤其是以讲授为主的课堂教学情境。

    首先,辨别情节言语行为和独白言语行为。情节言语行为是在两个或多个说话人之间的言语交换。如教师提问题,学生回答问题,这就构成了一个情节。独白言语行为是站在一组人面前,说话人单个儿说话的行为。指出方向或发出命令的教师常是独白言语行为者。有效的教学应是情节言语行为。真正的情节言语行为是几个说话人回答一个问题或陈述同一事件。

    其次,将言语行为系列化。言语行为可分为八个成分:定义、描述、名称、陈述、报告、替代、评价和观点。将它们形成一个系列进行循环。这样,教师的课堂教学言语就被定格,教师的课堂教学言语应在这个圈内循环,尽量沿着每一个阶段有序进行,不能只停留在某一个或某几个阶段。这个策略有利于教师把课讲得生动活泼,把一个问题讲透,使交流显得逻辑性强。         

    教师要反复练习,形成一种习惯。但是,教师在实施这个策略时还应注意:讲话要清楚、完整,有适当的表情;提高对自己言语活动的意识及对学生反应的敏感性;尽可能为学生提供词义理解的机会;建立合作、默契、和谐的师生关系。

    (2)媒体—教学镶嵌

    媒体—教学镶嵌就是让电教媒体与教学内容统一,电教媒体与教学方法协调,电教媒体与学生认知结构兼容,也就是要让媒体—教学一体化。具体操作步骤为:a填写好媒体—教学镶嵌运用一览表;b通过填表总结媒体的使用方式,即设疑—演示—讲解、讲解—演示—概括、演示—练习—总结、边播放、边讲解等,使教学和媒体完全镶嵌在一起,相得益彰;c考虑各种媒体的优化组合,使教学媒体的系统功能充分发挥。

    (3)板书结构化

    板书结构化是使教学内容的逻辑结构、课堂教学的设计程序、学生的认知结构,在板书中达到艺术性和科学性上的高度统一。该策略适合以讲为主的班级课堂教学情境。

    在实施该策略时,教师应该做到:①充分理解、加工教学内容;②设计与教学内容相符、有利于学生记忆和思考、匠心独运的板书,如对比式板书设计、线条式板书设计、情节式板书设计、雁行式板书设计等;③规范操作,板书字迹要清楚,应从左到右并在黑板四周留空,保持结构美观,使用彩色粉笔,还可以将黑板分成几块等;④突出启发性。

    总之,不管什么样的板书,首先应考虑是否有助于教学内容的传输,其结构化后是否与学生认知结构相容,并不是越结构化越好。

    2.加工教学内容策略

    (1)同辈教师

    同辈教师指在各种教与学的情境中,安排一个或一组学生去帮助一个学生或一组学生的方法。这里有三种形式:a在相同班级里,一个学生是另一个学生的教师;b高年级学生辅导低年级学生;c两个学生互相帮助,在学习活动中是平等的。前两种形式是配给需要帮助的学生一个或两个同辈教师。在第三种形式中,学生在学习活动中是平等的,有时又叫合作学习,这种策略在相同班级的小学和中学最多。

    教师在实施该策略时,首先,教师要评估学生的需要,如特殊学生在特殊的课程需要辅导等,并创造一种期望,即每一个人都能在别人身上学习知识;其次,教师应为每个同辈教师提供时间表和准确的教学内容方向;再次,同辈教师配对要有技巧,如好朋友之间配对是不明智的;最后,应该让父母知道该策略的组织、目的和程序。

    在实施同辈教师策略的过程中,教师要注意:用程序规划正规组织,教学重点是基本技巧和知识,解释要占主要部分,1个同辈教师和不超过3个学生为一组,最好是1个同辈教师和1个学生为一组,时间不要太长,一般4~8个星期。

    (2)合作学习

    合作学习就是学生在一个小组内一起学习,通过合作学习小组的建立、合作学习任务的完成和合作学习的评价反馈三个方面来共同实现教学目标。在合作学习中,学生自己分配工作,相互帮助,根据每一个人的努力和得到表扬或批评的次数,来总评小组行为分数。与传统方法比较,合作学习可以持续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培养学生的竞争与合作意识和集体主义精神。

    实施合作学习的前提是树立课堂教学交往观,首先不仅要重视师生交往;更要重视生生交往;其次,要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和生生关系,要充分信任每一个学生,帮助他们在交往中寻找各自恰当的位置;再次,教学交往要面向全体学生,尽可能实现学生之间的直接交往;最后,教学交往要为实现一定的教学目的服务。教学交往本身并不是目的,要根据不同的教学目的创设多样化的确切的教学交往形式。

    在实施合作学习的过程中,教师要做到以下几点。a变革座位排列方式,正确分组,为学生提供足够的空间和学习范围。如每五人为一个小组,以组间同质、组内异质为原则,为每个小组制订小组概况表,给学生排名次,确定小组数目,将学生分到小组中。b培养合作的意识,处理好合作与竞争的关系。设计一些只有合作才能完成的活动,让学生在这种活动中体验到合作意识和成功。c呈现小组合作的目标,按学生的能力分工。d提供各种材料,采用多种形式的合作学习方式。足够数量和种类的设备是小组中材料共享所必需的,可采用诸如基本式、拼盘式、游戏—竞赛式等多种合作方式。e要与其他教学形式相结合。如与班集体教学、个别化教学相结合。f对各组进行监控并对个人和小组进行评估,及时提供反馈。

    (3)个别化程序

    个别化程序就是允许学生按照自己的步调和水平学习,促使教师教学必须与学生的能力、需要和兴趣相匹配,并及时评估、反馈的方式方法。早期的个别化教学程序是个别规定教学程序(IPI),而后是与需要相一致的学习程序(PLAY),还有个性化教学系统(PSI)。运用这些个别化教学程序都是最大限度地促进个体的学习,可以促进学生的成就显著提高。

    具体操作步骤为:a①为学生设置清楚的目标,让学生明确他们的任务;②基于学生的需要和能力选择各种各样的材料和媒体;③给学生安排可行的步骤及方法、图表,以便完成任务和作业;④教师应定期监控和检查学生的学习,对学生遇到的问题和可能遇到的问题进行讨论,并进行个别研究;⑤及时提供直接反馈,为高成就学生提供丰富的活动,使他们获得更高的成就,为低成就学生提供适当的活动,给他们更多的支持和鼓励。

         

    (三)有效认知指导策略

    当代心理学家把人的认知过程视做对信息的加工过程,包括信息的输入(译码和编码)、储存、提取和加工等各个环节。

    1.提高信息接收能力的策略

    (1)形成对信息的熟练反应

    首先,有效观察学生的信息接收特点,并给予分别对待。如对于信息感受特别慢或正确性差的学生,教师要多询问这些学生是否接收了教学信息,或者放慢教学速度,进行复述和加工,帮助其提炼信息并留下对信息的印象。其次,通过训练增强学生的信息接收程度。不同水平的听写、听算、听说和泛读训练,对提高学生口头和书面语言的熟练程度具有强化作用。

    (2)工作记忆中的编码训练

    首先,教师授课时的表述方式在某种程度上是编码方式的示范。教师的授课通常要围绕着某一主题、某一知识点展开。如果教师能够清晰地向学生呈现分析的意图和概括的背景,让学生明白例子和事实所要反映的主题,抽象概念的内涵展示在何处,依据在哪里,学生就会从中学得编码的基本规律。其次,教师还可以在课堂讨论中培养学生的信息接收能力。在课堂讨论中,要求学生能够仔细听同学的发言,分析同学发言中的要点、精彩之处和不足;要求学生听清同学的发言之后,在同学发言的基础上发表自己的意见,或作出补充,或进行反驳,或表达同感和赞赏;要求课堂的发言有相互之间的连贯性;要求避免纯粹重复的发言。所有这些要求,都有助于培养学生的信息接收能力。最后,笔记训练也是一个重要的途径。笔记的共同特点是要对信息进行提炼,记笔记的主要特点是要概括。记笔记可以很好地对所学的信息进行编码,有助于知识的掌握。研究表明,通过向学生讲解、示范,要求学生模仿、练习,并且给予反馈,通过专门训练,学生记笔记的能力有了明显提高,学习成绩也随着提高。

    (3)阅读图式训练

    图式是储存在脑中的大知识单位,阅读图式是在阅读中起作用的一种大的知识单位,是指导阅读者在阅读过程中有效地获取信息的一种认知框架。常见的阅读图式的训练有SQ3R五步阅读法,这是一种可以普遍运用的阅读图式,主要通过引导阅读者对阅读任务的明确意识和围绕着阅读任务对阅读内容进行积极的加工提炼。

    在进行阅读图式训练时,要考虑两方面的因素:一是阅读目的的清晰意识和引导调节,阅读目的产生于阅读者本人和他们对阅读材料主要内容的大致了解;二是特定阅读类型的要求,涉及不同年龄、不同水平学习者的特征及阅读任务和内容类型的不同特征两方面。

    2.高效知识表征的形成策略

    (1)双重编码和情节记忆的表征

    首先,充分唤醒学生的视觉表征能力。不同表征的储存特征给我们的启示是,在教学中,在帮助学生理解知识的同时,要充分唤起学生视觉表征能力。直观教具和直接的经验是引起视觉表征的主要刺激,想象的发挥也是视觉表征产生的有效途径,教师用形象性的教学语言来唤起学生的视觉表象,同样会产生双重编码的功用。其次,情节记忆情境的创设。在教学中,要形成全方位的师生互动空间,使学生能够真正地投入,成为学习的主人,对学习过程有兴趣和激情,并产生深刻的主观感受和情绪体验。这就要求教师设计出一系列的引导学生投入的活动形式,包括围绕教学重点和难点的设疑,引导学生质疑;组织学生对问题进行讨论;提供反馈,及时给予鼓励;鼓励学生尝试,教师尽量不替代,做到启而不发;也可以通过课堂的角色扮演和讨论,让学生产生身临其境的感受等。

    (2)陈述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的有效表征

    陈述性知识的教学策略主要有精加工策略和组织策略。对于程序性知识的教学,教师可以通过形成程序性知识规则陈述促进程序性知识的形成。关于陈述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的内容在第六章详细介绍,这里就不详加阐述了。

    3.促进问题图式形成的策略

    (1)问题图式的变式训练原则

    问题图式来自对具体问题的抽象。对问题的抽象具有不同的水平,吉克(Gick)和霍利约克(Holyaok)认为,最佳的抽象水平应该是“两个表征之间的相似最大,差异最小”。他们指出,从问题表层向深层抽象,形成一个抽象的表征包含三个过程:排除过程、建构过程和概括过程。也就是说,解决问题要分析问题情境的细节,以深入深层的问题结构,形成问题图式。但问题图式的训练必须经历复杂的过程,不断在过程中排除表层的细节,达到对图式的深层认识。问题图式的变式训练原则是:①要提炼具体问题的解决规则;②要提供多种变式情景,让学生形成对解决问题规则的具体体验;③在变式训练过程中,要不断进行规则的概括和比较。

    (2)样例学习

    样例学习是向学生书面呈现一批答好的例题,学生在做课堂作业和家庭作业时一旦不会做题或做错了,可以自学这些样例,再试着去解决问题。学生通过对样例的熟悉和比较,能够形成解决问题的图式。认知心理学家认为,学生在没有样例的情况下做大量的比较陌生的题目时,注意力容易集中于已知条件、未知条件和问题状态的解决上,所以不容易形成问题图式。而样例学习是形成问题图式的一种有效途径。

    教师在实施该策略时应注意:由于记忆能力的限制,在训练中多采取渐进式重复;在多种解决问题的情境中进行提炼;不要把迁移困难的原因全部归为理解缺陷和思维问题,其中很可能存在着记忆的超负荷问题;记忆的超负荷会使学生产生焦虑、退缩和恐惧,教师应该设法减轻其记忆负担,避免无谓的紧张;对成绩的评价不要过于刻板,应该有一个弹性的、逐步严格的标准;鼓励学生在碰到困难时向书本求助,向同学和教师求教。样例学习不一定对任何水平的学生都是适宜的,因此,教师选用时应多方考虑。

    (3)开放式训练

    由于图式概括性强,运用面较广,如果在训练时能够从一种情景进行辐射,依次网罗同类操作模式,将有利于形成一种体系化的认识。我们把这种通过辐射,网罗同类问题的训练方式称为开放式训练。如在理科的解决问题训练中,可以采用无特殊条件和无特殊问题的解题训练。对作文的立意训练可以某一活动为背景,要求学生根据不同的立意构思,从活动的资料中取材。

     

    (四)课堂秩序管理策略

    课堂秩序指通过班级成员互动过程中的不平等性,以及互动行为上的规定性得以体现的状态和规则。它具有情景性、针对性的特点。秩序的形成经过了习惯化、制度化和合法化三个阶段。首先要解决的问题是如何确立课堂规则并确保在实践中得到执行。关于这一点,本书将在下一节“教学监控策略”中教师现场指导策略部分解决。这里着重讲的是在课堂教学中如何维持课堂秩序。

    1.发现并解决课堂冲突

    课堂冲突很多,但师生之间的冲突更为明显。师生关系是否合理,制约着课堂教学效能的合理,同时对课堂秩序的维持起着重要作用。因为师生之间的教学活动从实质上来说也是一种交往活动,交往意味着双方均为具有独立人格的自由主体,相互尊重才能更好地维持交往的进行。在课堂上,表扬和批评是经常使用的两种方式,但一般来说,表扬、奖励、鼓励要比批评、指责、惩罚更能取得良好的效果,更有利于秩序的维持。

    2.课堂秩序合理化

    首先,要促进师生关系合理化。根据贝尔思(Bales)的分析,师生之间在社会情绪的交互作用方面,如果多采取积极的手段而非消极的手段,有利于秩序的维持。其次,课堂教学形式的合理化。在课堂教学中,教师鼓励学生在课堂上自我表现的愿望,发展学生运用合适的方式进行自我表现的能力,鼓励学生在学术问题上大胆提出创见,并给予肯定等,都会使师生双方达到更好的一致和默契。最后,师生行为自由度的扩大化。师生之间最重要的是平等,因此,教师不能成为学生行为的控制者,应给予学生充分的自由,创造活跃的班级气氛,同时还要有相应的管理技巧。

    • 二、实施阶段的五条原则

    1.开发一个充分满足情境要求的教学管理系统

    这些系统可以是很简单的,如教师的评定手册;也可以是很复杂的,如一个包括如下内容的信息系统:每个学生学习要求的个别记录、在每一个已完成的学习事件中所习得的具体能力、已完成的学习事件的时间与日期以及未来事件的日程安排。

    2.为学生提供指导与支持

    在几乎太多的情境中,学生并不清楚对他们的期望是什么,不清楚将要发生的事件日程,或者不知道如何准备才能在学习任务上取得成功。在个别化的教学系统中,包括在远程教育中,为学生提供学习管理的指导同样重要。英国开放大学开发的材料除了教学读物与活动外,还包括学生学习指导(包括时间管理信息)与评价指导。他们发现给学生提供的这类支持能够降低学生的辍学率,改善学生的学习质量。

    3.为变革制定计划

    也可以称作“扩充与采用”,是买施的一个传统上十分重要的成分,包括训练教员的方式以及给他们提供成为有效的促进者所必需的支持。附属材料通过突出如何将教学事件包括在课堂活动中而帮助教师更有效地使用教学材料。教科书的出版商通常提供一些材料来支持教员,但教学设计者可能需要对这些材料进行修改,或者开发出比所提供的材料更能支持学习目标的原创的实施手册。在雇员教育中,教学设计者通常要开发教员指南来支持促进者对教程的传输.

    4.安排传输环境

    传输环境的方方面面会影响教程的实施,包括技术要求、分布式学习的局部支持、班级可接受的时间表、有无合适的教员以及学习者时间表中潜在冲突的要求,教学设计者应该为此进行检查和做好准备。例如,学校管理人员与教育管理者对分布式学习系统(如与面对面的环境形成鲜明对比的基于网络的教程)持积极态度。他们把这看做是一次既能接受更多学习者而又无须为教员和居住设施支付费用的机会。但是,他们可能没有充分考虑成功的分布式学习的环境要求。在美国东北部巨大的银行组织中,部门经理支持开发分布在工作场所的培训模块。这样雇员在工作日中合适的时间就能进行学习,而无须耽误工作去培训中心接受培训。但这一举措的实施很难进行。因为雇员工作期间没有足够的“空余”时间进行学习,也没有足够安静的、不被打扰的地方学习,而且有些管理者看到雇员坐在那里阅读而不是“在生产某些东西”会感到很不愉快。这样,在进行实施计划的制定时,教学设计者必须考虑传输环境的各个方面。

    5.安排系统的维护

    可能还要求教学设计者制定教程维护计划。这包括有可能进行的各类教程评价的时间表、评价结果的收集与利用、监控教程内容的正确性与合时宜性、与课程的其他成分的持续联系以及教程与组织的目的、学习要求的适合性。

    实施阶段的常用工具方法及策略

    • 三、实施阶段的注意事项

    1.做好课程表的安排,明确各门课程的开设顺序和课时分配

    2.确定并分析教学任务

    3.研究学生的学习活动和个性特征

    4.选择适合学生的教学模式

    5.对具体的教学单位和课的类型结构进行规划

    6.组织开展教学活动

    7.评价教学结果,为课的类型结构进行规划

    • 四、参考文献

    [1] 张大均:《教与学的策略》,81~82页,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3

    [2] 张庆林:《当代认知心理学在教学中的应用》,333页,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5

    [3] 李晓文、王莹:《教学策略》,76页,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4] H.Kahmey(1990), Problem Solving. Buckingham Philadelphia: Open University Press,p.72

    [5] 加涅. 教学设计原理(第五版)[M]. 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7

    • 标签:
    • 策略
    • 进行
    • 教学
    • 教师
    • 形成
    • 训练
    • 阶段
    • 方法
    • 学习
    • 学生
    • 实施
    • 常用工具
    • 问题
  • 加入的知识群:
    学习元评论 (0条)

    评论为空
    聪明如你,不妨在这 发表你的看法与心得 ~



    登录之后可以发表学习元评论
      
暂无内容~~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