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邢台英华小学四年级语文郝如娟《观潮》

    普通类
    • 支持
    • 批判
    • 提问
    • 解释
    • 补充
    • 删除
    • 默认段落标题(请修改)...

                                                                                               《观潮》

                                                                                                            郝如娟

    • 教学目标:

           1.认识7个生字,会写13个生字,掌握生词。
      2.按时间顺序给课文分段,正确概括段意。
      3.动用电教手段,把学生带入情境,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展开想象,促进朗读。
      4.结合课文理解“横贯”、“天下奇观”、“人声鼎沸”、“风号浪吼”、“涨”等词语及比喻句。

    • 教学重点:

      潮来时的壮丽景象是教材的重点部分,也是教学的主要内容。引导学生重点理解好这一段。
      突出重点的方法:
      (1)理清作者观察和表达的顺序。
      懂得作者是按照“极远—渐近—再近—更近”的顺序观察和描述的。
      (2)理解作者的表达途径和方法。
      懂得作者是从声音、形状、颜色这三方面将大潮雄伟奇特的景象生动地描绘出来,从中体会作者赞美“天下奇观”的思想感情。
      (3)重点理解比喻句。
      引导学生分清本体与喻体,即把什么比作什么,在理解的基础上体会

    它们的作用,懂得这样比的真正含义。
      (4)运用电教手段——录像,创造情境,激发情感。放录像—画批—讨论—朗读多种教学手段优化组合。
      将看、想、说、读有机结合。做到“图”“文”“视”“听”互补;“听”、“说”、“读”、“思”互促。
     

    • 教学难点:

      由于学生没有感性认识作基础,对文中的一些描述如:“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现了一条白线”,“形成一道六米多高的白色城墙”,“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等不易理解,易产生疑惑:这是怎样的一种景象?真是这样吗?因而对于作者基于真实,富于生动的表现方法也不易体会。因此只有让学生如临其境感受大自然的巨大威力,才能很好地理解体会作者生动形象的语言表现力。
      突破难点的方法:
      (1)借助录像,提供感性材料,帮助理解内容,释疑解难。
      (2)朗读和品味词句相结合,朗读中品味,品味后朗读。

    •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趣释题,教师朗诵课文。

      目的:激发学生对新课的兴趣,同时创设情境,激情入境,让作品感染学生,训练听、思、说能力。教学手段:用音乐伴朗诵。
      用谈话法引出课题:
      同学们,你们到过江边吗?你们可知道,大江大海不仅有风平浪静的时候,有波涛汹涌的时候,还有由于月亮和太阳的吸引力的作用,水面会发生定时涨落的现象,这就叫作“潮”。
      板书“潮”。
      一位曾亲眼看见潮水涨落的人,把他的所见所闻生动地描绘了出来。
      板书“观”。范读课文。听读思考。
      下面请你们听一听他的描绘。请你们听的时候注意:他看到的是怎样的一次大潮?按照他描述的顺序,使你在头脑中出现了几个画面。
      教师在音乐的伴奏下有感情地朗诵课文。
      读后学生逐一回答问题。根据回答板书钱塘江大潮,天下奇观。
      追问:“天下奇观”的“观”当什么讲?什么叫“天下奇观”?
      

    (二)理清文路,分段精读。

      目的:知道作者是按照“潮来前、潮来时、潮过后”的时间顺序写的,并按照这一顺序正确地给文章划分段落。理解各段主要内容,并能抓住要点准确概括段意。
      步骤:
      1.理清文路,划分段落。
      请大家打开书,快速默读一遍课文,看看作者是按照什么顺序写的,可以分为几段?
      2.分段细读,学习第一段。
      方法:默读。
      要求:边默读边思考:作者在这一段里交代了什么?主要描写了什么?
      学生应弄懂,交代了观潮的时间——农历八月十八日早晨;观潮地点——海宁县盐官镇的海塘大堤上,描写了观潮人的心情——急切地等待;观潮的场面——人山人海;潮来前江面的景象——平静、雾蒙蒙。(这是主要的)
      要求学生抓住主要意思概括段意。
      学习第二段。
      目的:理解作者由远及近,从声、形、色等方面描述了大潮的磅礴气势和壮丽景象,从中感受大自然的美与力,激发学生赞美、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教学手段:录像
      教学方法:质疑探索法、组织讨论法、总结归纳法和边议边读。
      教学形式:学生自学、小组议论、全班讨论三种教学形式相结合。
      ①指名学生读第二段。
      要求其他学生边听边思考:作者是按什么顺序写大潮来时的景象的?又是从哪几方面来描述的?
      读后引导学生依次讨论这两个问题。
      通过讨论明确:
      a.作者是按照远—稍近—再近—更近的顺序写大潮中景象的。
      b.作者是从声音、形状、颜色这三方面来描述大潮的。
      ②启发质疑。
      让学生提出初读时不懂的问题。
      ③引导学生观看录像。
      释疑解惑,帮助理解,边看边引导“图”“文”对号。
      ④导入学生自学。
      刚才你们看了钱塘江大潮的录像,现在再来看看作者是怎样把大潮那种惊心动魄、奇异壮观的景象生动、形象而又逼真地描述出来的,请你们仔细地阅读,很好地体会一下。
      在学生自学的基础上,小组议论。
      ⑤组织学生讨论。
      边讨论边自由读。
      需讨论明确下列问题:
      a.大潮从远处出现,人们看到了什么?这是把什么比作什么?为什么这样比?
      b.“横贯”是什么意思?
      c.“形成一道白色城墙”是什么景象?这样比,说明了什么?
      d.“千军万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千万辆坦克同时开动,发出山崩地裂的响声……”是怎样的景象?
      这里把什么比作什么?这样比,表现出什么?
      e.大潮由远及近,从声音、形状上的发展是怎样的?
      f.刚听到大潮的声音时人们是什么心情?刚看到大潮的样子时,人们是什么心情?大潮越来越近时,人们闻其声、见其形后心情又怎样?
      ⑥理解后朗读。
      指名学生读,其他学生看录像听读。再次感受大潮的美与力,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⑦概括段意。
      谁能用一句话把潮来时声音、形状由远及近的发展表述出来。
      学习第三段。
      ①指名学生读。
      ②理解“风号浪吼”、“涨”等词的意义。
      ③抓住主要内容概括段意。
      ④小结
      如果你是一个观潮者,面对如此壮观的景象,你会感到怎样?
      教师在学生发言的基础上小结:是啊,同学们还曾记得吧,那神奇美丽的五彩池;雄伟壮丽的瀑布;四季如画的小兴安岭;还有这天下奇观的钱塘江大潮,这就是我们可爱祖国的山山水水,我们怎能不感到自豪,作者也正是把这种热爱与自豪之情蕴含在文章的字里行间。
      (四)再读全文。
      方式:指两名学生读第一、三段,全班齐读第二段。

    拓展读

    《早晨》、《黄昏》、《听潮》

    小练笔:

    写一处自己在暑假里旅游的风景名胜,写出这里特有的景物特点。  

    • 板书设计:
    • 标签:
    • 作者
    • 顺序
    • 语文
    • 大潮
    • 英华
    • 描述
    • 录像
    • 学生
    • 理解
    • 课文
    • 小学
    • 景象
    • 重点
    • 邢台
    • 四年级
  • 加入的知识群:
    学习元评论 (0条)

    评论为空
    聪明如你,不妨在这 发表你的看法与心得 ~



    登录之后可以发表学习元评论
      
暂无内容~~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