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FLG小组3月份读书报告--陈磊

    普通类
    • 支持
    • 批判
    • 提问
    • 解释
    • 补充
    • 删除
    • A Review of Technological Pedagogical Content Knowledge
    •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发展历史:

    CAI:计算机辅助教学,20 世纪 60 年代初至 80 年代中期,CAI课件多以演示为主

    CAL:计算机辅助学习,20 世纪 80 年代中后期开始,强调要利用计算机作为辅助学生自主学习的认知工具、探究工具,例如用计算机帮助搜集资料、辅导答疑、自我测试以及帮助安排学习计划等,即不仅用计算机辅助教师的教,更强调用计算机辅助学生自主地学。

    ITCI :Information Technology and CurriculumIntegration,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20 世纪 90 年代中期

    美国教育技术CEO 论坛的第三年度(2000)报告为“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给出的、比较公认的定义是:数字化学习的关键是将数字化内容整合的范围日益增加, 直至整合于全课程, 并应用于课堂教学。……为了创设生动的数字化学习环境,培养 21 世纪的能力素质,学校必须将数字化内容与各学科课程相整合。

    它阐明了整合的目标———培养具有 21 世纪能力素质的创新人才;也揭示了整合的内涵———创设生动的数字化学习环境。

    整合”强调的是通过信息技术来创设数字化的学习环境(或数字化的教学环境),而CAI 或 CAL 只是把计算机或信息技术看作是辅助教或辅助学的一种新工具、新手段。“环境”这一概念含义较广

     

     

    自20 世纪 90 年代中期以来 ,美国对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 途径与方法的研究大致可划分为三个发展阶段:

    第一阶段———WebQuest(基于网络的探究)阶段(大致从20 世纪 90 年代中期至 2003 年);以学生为中心,忽视教师主导作用

    美国从事信息技术教育应用的学者普遍认为,信息技术应用于教学主要应在课前与课后———包括资料查询以及在学生与教师之间的互动、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而在课堂教学过程的几十分钟内,一般难以发挥信息技术的作用,需要教师言传身教。

     

    常用教学模式不外乎以下几种: Just-in-TimeTeaching(适时教学模式,简称 JiTT)、WebQuest(基于网 络 的 探 究 )、 基 于 问 题 的 学 习 (Problem-based Learning)、 基于项目的学习 (Project-based Learning)和基于资源的学习(Resources-based Learning)等。

    选择自然界或社会生活中的某个实际问题作为探究主题而展开,往往是多个学科的交叉,多种知识的综合运用(或是一个学科内若干知识点的综合运用), 需要通过网络进行大量的文献调研和小组合作探究,需要花费较多的课外活动时间。

     

    第二阶段———TELS(运用技术加强理科学习)阶段(大致从 2003 年至 2008 年);

    从只推崇 WebQuest的这类课外整合模式,过渡到有愈来愈多的教师与学者开始关注各种行之有效的课内整合模式,以学生为中心,忽视教师主导作用

    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出面,于 2003 年秋天建立了一个称之为 “运用技术加强理科学习 (Technology Enhanced Learning in Science,简称 TELS)研究中心”。如上所述,该研究中心的任务是要通过对中学理科课程设计、教师专业培训、评估和信息技术支持等四个环节的研究

    与实践, 来促进信息技术与中学理科教学的有效整合,从而显著提高中学生的理科学习成绩,最终达到“运用技术加强理科学习”的目的。

    特征:1.特别关注课程设计,TELS 项目为中学理科设计了有信息技术环境支持的18 个主题课程模块 (初中和高中各有 9 个主题模块)。想把类似WebQuest 的、基于网络的探究性学习引入课堂教学,以便能更有效地实现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课内整合”。

    WebQuest 强调的是解决实际问题,而实际问题都具有综合性和跨学科性质,且主要是课外活动,所以需要花费较多的时间;加上是针对某个具体实际问题,因而对于中小学各学科基础知识的系统学习与掌握,往往不如传统课堂教学。 这样,随着WebQuest 的流行不仅不能保证提高学科的课堂教学质量,甚至还可能削弱。 不过,如果能够在坚持课堂教学的前提下(即采用课内整合模式的前提下),适当吸纳WebQuest 模式的优点 (例如围绕若干主题来进行课堂教学), 从而使学科基础知识的学习与创新精神、创新能力的培养二者有机结合起来,将有可能达到既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解决实际问题能力,又显著提升课堂教学质量与学生综合素质的效果。

    2. 特别关注信息化学习环境的创设与营造。

    开展这类探究性学习,离不开基于计算机软件的各种学习工具和教学资源的支持

    “基于网络 的 科 学 探 究 环 境(Web -based Inquiry Science Environment, 简称 WISE)”

     

     

    第三阶段———TPACK(由“学科内容、教学法和技术” 这三者整合而成的一种新知识) 阶段 (大致从2008 年至今)。

    随着社会的进步,教师的专业素养发展开始由学科知识为中心逐步过渡到学科知识与教学法相容的阶段。自基于计算机的辅助教学以来,国内外在不断探索基于多种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实践研究;在这种时代背景的召唤下,教师的专业素养与教学技能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即教师要拥有混合多种形态和不同的教育技术去促进和加强学生学习的素养和能力。信息技

    术与课程整合的路程曲折而艰难,研究者们付出了艰辛和汗水,但同时也获得了新的发现,譬如在 WebQuest 阶段和 TELS阶段,人在这两个阶段的整合过程中都是特别强调“技术”和“学生”对技术的自主应用,没有认真关注“教师所需的知识”和“教师在将信息技术整合于学科教学过程中的重要作用”,这种整合方式虽然有效地提供和发挥了学生自主、合作和探究的机会和积极性,但是由于没有适当的教师引导和提示,学生经常出现偏离主题、浪费时间的状况。美国密歇根州立大学的 Matthew J. Koehler 和 Punya Mishra 在 Shulman 的学科教学法知识(PCK)基础之上创建并提出了教师必须获得并发展的(Technological Pedagogical And Content Knowledge,TPACK)整合技术的学科教学法知识。TPACK 的提出为解决数字化时代课堂整合中存在的问题提供了合理的法案,为重新定位与发展教师的专业素养提供了新视野,同时也进一步确定了新时代背景下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中的学科知识、教学法和技术之间复杂的交互关系,并为探索切合实际的教师专业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 TPACK的组成及界定

    美国密歇根州立大学的 Matthew J. Koehler 和 Punya Mishra 在 Shulman 的学科教学法知识(PCK)基础之上创建并提出了教师必须获得并发展的(Technological Pedagogical And Content Knowledge,TPACK)整合技术的学科教学法知识。TPACK 的提出为解决数字化时代课堂整合中存在的问题提供了合理的法案,为重新定位与发展教师的专业素养提供了新视野,同时也进一步确定了新时代背景下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中的学科知识、教学法和技术之间复杂的交互关系,并为探索切合实际的教师专业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整合 技 术 的 学 科 教 学 知 识 ” (TPCK———Technological Pedagogical Content Knowledge)。TPACK  Technological Pedagogical And Content Knowledge

    教学过程中不仅要同时关注学科内容、教学法和技术这三个知识要素,更要关注这三者之间的交互———这种交互将形成四种新知识,即学科教学知识(PCK)、整合技术的学科内容知识(TCK)、整合技术的教学法知识(TPK)和整合技术的学科教学知识(TPACK)。

    CK(Content Knowledge) :即学科教师所教授的学科知识,主要包括该学科有关的概念、理论、观念、组织框架、证据和证明,以及获得学科发展的实践和途径等。它是教师从事特定学科教学的重要前提。

    PK( Pedagogical Knowledge) :即教学法知识,通常是为所有学科所共享的一般教学法,是教师对教学实践、过程、程序、策略以及教与学的方法的认识,也包括关于教学目标、教学评价以及对学习过程的知识。

    TK( Technological Knowledge) :即关于技术的知识,包括对传统技术(如黑板、粉笔、教科书、投影器等低水平技术)和现代技术(如电视、广播以及计算机、网络等技术) 。TK是教师知识中最具变化性的成分。

    学科教学知识(PCK)是指适用于具体学科内容教学的教学法知识,由学科知识与教学法知识综合而成。PCK一经舒尔曼提出便得到广泛的响应与认可,并围绕PCK展开深入的研究。PCK涉及学科知识的重新组织与加工,并根据教学情景的需要进行传输与呈现,对学生学习中的困难或错误的诊断、分析与纠正,以及对学习进行合理的评价等。

    TCK( Technological Content Knowledge) : 整合技术的学科知识,是由技术与特定的学科知识(或教学内容)相互作用产生的。技术与内容的相互作用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根据内容选择、设计恰当的技术,如我国开发的面向数学教学的“Z + Z”智能教学软件,以及广泛应用于数学、物理和化学教学的几何画板软件;二是利用技术所提供的更多的可能性拓展学习内容的来源与类型,如利用网络获取学科最新研究成果,利用动画模拟难得一见的物理现象或过程。

    TPK( Technological Pedagogical Knowledge) :整合技术的教学法知识,是由技术和一般教学法相互作用产生的。新技术不仅可以用于强化原有的教学方法,也可以产生新的教学方法,反之亦然,教师所采用的教学方法也会影响技术的选择与设计。例如,近几年广为流行的Webquest (基于网络的探究式学习)就是充分利用了网络在获取、交流、发布及共享信息方面的优势而发展起来的。又如,白板是一种功能类似于黑板但摆放位置更灵活、更便于书写的设备,如果教师只是把它当作一块便携式黑板,那么,它就只能强化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而如果用于“头脑风暴”、协作学习等活动中,将白板置于学生中间、由师生共同控制,白板则能够

    为学生的合作探究提供支持。

    整合技术的教学法知识(TPK)是指当有具体技术应用于“教与学”过程的条件下,“教与学”应如何有效开展的知识 (包括对相关技术工具可提供哪些教学功能以及对这些功能的适用性及局限性的了解)。

    TPCK代表着教师能够根据具体的教学情景的需要,综合考虑学科知识、教学方法和技术支持,设计恰当的教学方案

     

    TPACK特征:

    1.TPACK 是教师应当具备且必须具备的全新知识,它的贯彻、实施离不开教师,教学改革的积极参与者,课堂教学的设计者、实施者;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起引导和监控作用。

    2.TPACK 涉及学科内容、 教学法和技术等三种知识要素,但并非这三种知识的简单组合或叠加,而是要将技术“整合”(即“融入”)到具体学科内容教学的教学法知识当中去,不能只是单纯地强调技术,而是应当更多地关注信息技术环境下的“教与学理论”及方法(即信息化“教与学”理论及方法)

    3. 整合了三种知识要素以后形成的新知识,由于涉及的条件、因素较多,解决方案只能依赖每位教师的灵活在三种知识的结合与交叉中去寻找。

    TPACK 整合模式的实施,非常重要的两点:一是情境,不仅要考虑“技术”(T)、“教学法”(P)和“学科内容”(C)这三个要素,而且对相关的“境脉”也绝不能忽视,努力探索各种不同境脉下的有效整合途径与方法。二是教师必须具备 TPACK 知识,并要在整合过程中努力加以贯彻

    • A Review of Technological Pedagogical Content Knowledge

    Ching Sing Chai1*, Joyce Hwee Ling Koh and Chin-Chung Tsai2

     

    • 摘要

    这篇文章分析了74篇从TPACK角度研究信息技术整合的论文。 TPACK是在舒尔曼PCK基础上的扩展,是教师在课堂中有效使用信息技术所需要的综合的知识,指出了当前信息技术课堂中过分强调技术知识而忽略学科知识和教学法知识的现象。

    通过文献综述发现, TPACK是一个正在蓬勃发展的研究领域,在北美地区应用很广,这些研究采用不同的研究方法,但是在促进教师信息技术课程整合能力方面取得了好的效果。但是, TPACK还没有完成发挥出变革教学的作用。

    建议:要关注一下几个研究领域:以TPACK为基础的技术环境,技术下的概念学习,与信息技术课程整合有关的了理论框架与TPACK的融合

    • Introduction

    ICT教学应用非常流行,教师应用信息技术进行教与学的活动仍是一个研究的关注点,许多教师认为这是个挑战。教师不能很好地把信息技术与课程内容有效整合,并且目前缺乏非常好的理论框架。因此TPACK出现了,指引教师有效将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在一起。

    本文搜集了74篇有效期刊论文,发现TPACK还需要被理解的更深入,并需要形成一个可操作的框架指导教师教学。本研究分析了TPACK发展的趋势,产生的问题和以及未来的可能研究。

    • Method

    年份:2011年5月之前

    数据库:the Web of Science database,Scopus database, Education Research Complete

    and ERIC

    关键词:“technological pedagogical content knowledge” and “TPACK OR TPCK.”

    找到115篇,筛选后剩余74篇

    编码的分类:

    基本信息:作者,年份,期刊,研究机构或所在地

    研究方法:研究步骤,方法,研究主题,数据收集,分析方法,研究结果

    内容分析:技术领域,教学法领域,学科内容领域,设计的方法(教师如何根据TPACK设计课堂教学)

    讨论:问题(议题)讨论,未来发展方向,个人评论

    目的:新兴的趋势,可能的问题,和未来的研究方向

     

    • Findingsfrom the basic data analyses

    研究发现:

    论文发表数目变化趋势:

    研究所在地:

    65% 在北美,16.7%在欧洲和地中海区域,17.6%在亚太地区(Singapore, 5; Taiwan, 4; Australia, 3; Malaysia, 1)。这意味着可能更多的研究会在北美以外的地区进行,所有的理论文章都是北美研究者,其他地区的研究者则可能是基于不同的文化情境和教师信息技术整合培训的经验对TPACK进行理论阐述和分析。最终这个框架能够很好地适应各种情境。

    发表的期刊性质:

    47 are published in educational technology journals,8 are published in cross discipline journals,7 are classified as published in subject based journals,6 in general pedagogy journals, 4 in teacher education journals,1 in general education  magazine

    从上可知,教育技术对TPACK更感兴趣,也很可能更好地促进TPACK的发展

    • Findings from the research method analyses

    研究方法:

    19篇非实证:theoretical paper (9,1篇关于TPACK构成的精确定义,剩余为讨论教师如何利用TPACK处理随着技术变更带来的问题和挑战), worked example (9,真实教学环境下教师运用TPACK的案例) and an editorial paper(讨论信息技术整合的重要性以及研究TPACK和信息技术整合的必要性)

    55篇为实证:

    research approaches:31 qualitative定性, 13 quantitative定量, and 11 mixed approach papers混合

    research methods:

    artifact evaluation (2),software development (1), case study (10), intervention study (32), document analysis (1), survey study (4), and instrument validation (5).

     

    • Findings from content analysis

    本研究也从内容,技术,教学法三个方面对这些文章进行了分析,但是很多论文没有很明确地提及这三个方面,这三个方面都没有论述的论文这里没有进行分析,这里只分析了54篇论文。关于在职或者职前教师在课堂中使用或者准备使用ICT的归类到instructional technologies这个学科领域。

     

    教学法:

    out of the 54 papers, 51 constructivist-oriented pedagogy.

    定性案例研究中:Project-based or inquiry-based learning were common

    The three papers that presented both constructivist and traditional strategies are theoretical papers or worked examples

    内容:

    the biggest share of the studies is devoted to instructional technology (31%).

    技术:

    分类:subject general technology corresponding to the TK dimension; and subject-specific technology corresponding more toward TCK.

    34为subject general technology ,包括网络学习环境,学习管理系统,office工具,多媒体制作,交互式白板

    20为subject-specific technology :

    数学:Geometer Sketch Pad(几何速写本), graphing calculators(图形计算器)

    科学:digital microscope(数码显微镜)

    • Results

    TPACK是一个正在生长的理论框架,有着广阔的发展应用前景。研究者提出了TPACK修正的一个版本来表现其未来的发展趋势

     

     

     

     

    在最初提出的TPACK组成的时候特地强调情境(context)这个因素。

    上图中把情境分成四个相互依赖的维度:

    Intrapersonal(内心):教师持有的认识论和教学法的信念,影响教师的教学决策

    Interpersonal(人际):在协同合作中非常重要

    Cultural/Institutional factors(文化/制度因素):重视纸笔测试和检查的地方可能会影响教师使用技术

    The physical/technological provision(设备或者技术):没有足够的设备也会影响教师使用技术

    From students’ perspective, how students’ conceptions of learning are related to the way they use technology to learn specific CK could provide a check on the effects of teachers’ TPACK implementation.

    其他与信息技术整合于课堂有关的模型:the technology acceptance model, concern-based adoption model and the three models of knowledge creation(i.e. SECI, expansive learning and knowledgebuilding)

    这些与TPACK整合在一起,更好地促进信息技术整合于课堂教学

    • 感受

    专题学习TPACK,出于学习一下的态度,之前不是特别了解

    了解了TPACK的发展历程

    了解了TPACK的各个组成部分及涵义

    了解了2011年的发展趋势

    最简单的编码方法:基本信息,研究方法,内容分析,讨论

    再多看看最近的文章,了解最近的发展

     

     

     

     

     

     

    • 标签:
    • flg
    • 学科
    • 教师
    • 技术
    • 报告
    • 知识
    • 发展
    • 教学法
    • 整合
    • 月份
    • 读书
    • tpack
    • technological
    • 小组
    •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
  • 加入的知识群:
    学习元评论 (0条)

    评论为空
    聪明如你,不妨在这 发表你的看法与心得 ~



    登录之后可以发表学习元评论
      
暂无内容~~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