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龙津小学-陈思汝-语文-长城第一课时

    普通类
    • 支持
    • 批判
    • 提问
    • 解释
    • 补充
    • 删除
    • 运用对比描写刻画人物性格
    • 毛泽东诗词创作史的分期

    毛泽东诗词创作史的分期

      毛泽东诗词创作史,本身存在着不同的时期,每个时期都有值得探讨的问题。分期有利于全面、系统、深入地研究大诗人毛泽东、毛诗词和毛泽东诗词创作史。

      分期方法:主要是从毛泽东创作诗词的历史实际出发,同时适当联系20世纪世界史、中国史及这二史的分期,紧密联系毛泽东一生革命政治活动史及其分期,找出这三史与毛泽东诗词创作史的内在联系。在20世纪世界史、中国史和毛泽东革命史三个不同范围、不同层次历史的框架结构中,寻找到毛泽东诗词创作史的固有的框架结构,从而作出符合毛泽东诗词创作实际的科学分期。

    1 毛泽东诗词创作史分前期、后期两时期

      毛泽东的诗词创作史分前期(1901年-1949年9月)和后期(1949年10月-1976年)。这样分期的依据是:第一,1945年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后,国际政治、经济发生巨变,出现了社会主义阵营和帝国主义阵营。世界政治新格局对诗人思想、政治活动、诗词创作无不产生深刻长期的影响。第二,新中国的成立,是有国际意义的划时代大事。中国从此由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进入社会主义社会,这是诗人一生诗词创作分为前、后两大时期的根本原因。第三,诗人一生革命政治活动,分为两大时期:从五四运动到建国前夕,是民主革命时期;从建国到1976年逝世,属于社会主义时期。在这两大时期中,诗人革命政治活动的任务、内容是不同的,这必然反映到诗词创作中来,这是诗人诗词创作史有前、后期之别的主要原因。第四,诗人诗词创作本身,以1949年为界,前后有明显的不同。1901年到1949年建国前的诗词,都是反映旧民主主义革命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斗争。建国后到1976年的诗词,则主要反映社会主义政治生活和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艰难曲折历程。1961年1月4日,诗人曾对何其芳说:“我60多岁才学近体诗,所以作得不好。古体诗我过去倒学过。”⑻其实,毛泽东1936年2月创作《沁园春·雪》获得极大成功后,就有作“战略转移”的趋势,即从写“词”为主转变到以写“诗”为主。诗人60多岁以后确实大量地写近体诗。下面将详细地论述这一问题。总之,以1949年建国为界,毛泽东的诗词创作,无论从写作的内容上,还是从诗人主观上追求的艺术目标看,明显存在着两大不同的历史时期。

    2 毛泽东诗词创作史存在6个更具体的时期

      我们仔细研究毛泽东创作诗词的历史全过程,发现其既有前后期之分,又实际存在着更细、更具体的6个时期,或者叫阶段也可。这6个时期是:辛亥革命时期,新民主主义革命初期,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抗日战争和第三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新中国建国后17年时期,文化大革命时期。

      2.1 辛亥革命时期本期 始于1901年,终于1918年。1911年爆发的辛亥革命正处这一时期之中,且辛亥革命本身有一个准备、爆发和继续的长过程,故称这18年为辛亥革命时期。诗人以爱国的革命学生身分创作诗歌,主要学习写古体诗。

      本期有诗作13首:(1)《顺口溜》1901年,(2)《五言诗·井赞》1906年秋,(3)《七绝·呈父亲》1910年秋,(4)《七绝·咏蛙》1910年秋,(5)《五言排律·湘江漫游联句》1914年与萧瑜合写,(6)《四言诗·题明耻篇》1915年5月,(7)《五古·挽易昌陶君》1915年6月,(8)《五律·初登云麓宫联句》1915年冬与罗章龙合写,(9)《七绝·呈刘翰林联句》1917年夏与萧瑜合写,(10)《五言诗·玉潭即景联句》1917年夏与萧瑜合写,(11)《七律·游学即景》1917年夏,(12)《七古·游泳》1917年,(13)《七古·送纵宇一郎东行》1918年初夏。(本文中将毛泽东104首诗词以写作时间先后为序,用1-104的数字编列序号,分述于6个创作时期里。)

      毛泽东1893年12月26日诞生在湖南省湘潭县韶山冲,8岁开始读私塾,13岁停学参加农业劳动,16岁入湘乡县东山高小学习,1913年春考入湖南省立第四师范,1914年秋因并校转入省立第一师范,1918年春毕业。毛泽东学生时代的诗词写作,其性质是为一生的诗词创作打基础,作准备。在这一时期里,毛泽东转变了文学艺术观点。1915年,毛泽东写信给同学湘生说:“梁启超固早慧,观其自述,亦是先业词章,后治各科,盖文学为百学之原。吾前言诗赋无用,实失言也。”⑼23岁的毛泽东改变了自己的文学诗词文章观点,从无用说转为百学之原说。在这一时期中,毛泽东广泛地模仿、练习了中国诗歌的各种体裁形式,他写了民歌,写了古体诗中的四言、五言和七言,写了近体诗中的七律、七绝和五言排律等。在这一时期里,身为学生的毛泽东已经开始把诗歌创作当作斗争的武器,参与自己人生的奋斗。本期诗作,在思想内容上已超越一般学生诗作难免的那种单纯、幼稚和浮浅。少年和青年毛泽东精神世界的丰富内涵和出类拔萃之处,诸如特别爱好运动的个性,当家作主的强烈意识,反对保守和封闭的远见卓识,反抗束缚与压迫的革命心理,向旧世界勇敢挑战的坚强性格,改革人生道路的顽强意志,寻找人生大舞台的宽广胸怀,为国报仇雪耻以天下为己任的高远志向等,都在诗作中有鲜明的反映。诗作中且有新鲜的独具个性的美学创造。诗歌创作培养了少年毛泽东的开放心理,帮助他改革父辈规范的传统人生道路。本期诗作内容是辛亥革命反帝、反封建时代精神在文学领域的反映。

      2.2 新民主主义革命初期 本期始于1919年,终于1926年。其间发生了五四运动、中国共产党成立、第一次国共合作、北伐战争等历史大事。诗人以青年革命家、共产党人的身分开始诗词创作。

      本期创作6首诗词:(14)《五言诗·大沽观海》1919年,(15)《四言诗·祭母文》1919年10月8日,(16)《归国谣·今霄月》1919年,(17)《虞美人·枕上》1920年,(18)《贺新郎·别友》1923年,(19)《沁园春·长沙》1925年。

      这一时期,毛泽东从学校走上社会为生计谋职业,为发展找出路,是他一生从事革命活动的初期阶段。1918年春,毛泽东发起成立新民学会,组织湖南学生留法勤工俭学,他因此到了北京,当上了北京大学图书馆助理员,结识了李大钊、陈独秀等一批新文化运动领袖人物和爱国青年知识分子,政治兴趣变大,思想变激进。他1919年经上海回湖南,投身于五四运动,走上了职业革命家的人生道路。1920年夏秋之际,毛泽东担任了湖南一师附小主事,这年冬天与杨开慧结婚。毛泽东1936年对斯诺说:“到了1920年夏天,我已经在理论上和某种程度的行动上,成为一个马克思主义者,……”⑽随后,他参加了中国共产党的建党活动,投入了第一次大革命时代的各种革命实践,直到1927年大革命失败。

      在本时期8年里,毛泽东的马克思主义人生观、世界观正在形成之中,他处于人生道路的寻找、选择、变化和定型时期,其特点是从谋个人出路转变到为国家、民族和人民谋出路。诗词创作从一个侧面反映了这个心灵历程。其诗词内容由抒发母子亲情、青春恋爱和友情转变到赞美革命高于爱情,转变到抒发爱国革命志士忧国忧民心系大地沉浮的壮志豪情。

      2.3 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 本期始于1927年,终于1936年,其时间跨度大致与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相吻合。诗人以中国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创建者、长征参加者和领导者(遵义会议之后)身分创作诗词。这一时期,也是诗人革命政治活动史上独立自主寻找中国民主革命正确道路的探索时期。在毛泽东漫长的政治生涯中,这一时期最为坎坷曲折,最为艰苦卓绝,磨难中出诗,诗歌助他披荆斩棘,奋勇向前。

      本期创作诗词24首:(20)《菩萨蛮·黄鹤楼》1927年春,(21)《西江月·秋收起义》1927年,(22)《西江月·井岗山》1928年秋,(23)《四言诗·红军第四军司令部布告》1929年1月,(24)《清平乐·蒋桂战争》1929年秋,(25)《采桑子·重阳》1929年10月,(26)《如梦令·元旦》1930年1月,(27)《减字木兰花·广昌路上》1930年2月,(28)《蝶恋花·从汀州向长沙》1930年7月,(29)《渔家傲·反第一次大“围剿”》1931年春,(30)《渔家傲·反第二次大“围剿”》1931年夏,(31)《菩萨蛮·大柏地》1933年夏,(32)《清平乐·会昌》1934年夏,(33)(34)(35)《十六字令三首》1934年到1935年,(36)《忆秦娥·娄山关》1935年2月,(37)《七律·长征》1935年10月,(38)《念奴娇·昆仑》1935年10月,(39)《清平乐·六盘山》1935年10月,(40)《六言诗·给彭德怀同志》1935年10月,(41)《沁园春·雪》1936年2月,(42)《四言诗·嘤其鸣矣》1936年夏,(43)《临江仙·给丁玲同志》1936年12月。

      本期创作的特点是:所写题材、所表达内容全部是革命政治大事,且偏重于军事斗争生活,第一次大革命失败、土地革命战争、长征、抗日救国等,无一首诗或词触及个人或家庭生活情感。这个时期是诗人诗词创作史上出现的第一次创作高潮期,时间长达10年,唯有诗人政治处境和革命大局到了“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年月,诗情才最汹涌澎湃,灵感才频繁出现,赋的诗填的词往往是美绝无比。1935年2月到1936年2月这个不平凡的一年,是诗人一生诗歌创作史上的高潮年、丰收年,而1935年10月则是高潮年中的高潮月,一月之中吟诗填词4首,一生之中仅此一回。遵义会议的召开和胜利,中央红军长征胜利到达陕北,红军东征抗日的实现,这些革命大喜之事,激发才华横溢的毛泽东,写出了平生最得意的诗篇词章。中国诗歌史要永远记载1935年2月到1936年2月这段不寻常的岁月,铭刻1935年10月这个弥足珍贵的月份。

      2.4 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时期 本期始于1937年,终于1949年9月。诗人以中国共产党领袖、革命战争领导者身分创作诗词。这一时期,毛泽东处于一生中的第一次政治活动高潮时期,政治上高度成熟,革命实践活动和革命理论创造都达到炉火纯青的境界,成就辉煌。中国民族民主革命在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经过八年抗日战争、三年解放战争终于取得伟大胜利,新中国诞生。

      本期中,诗人作诗10首:(44)《四言诗·祭黄帝陵》1937年4月5日,(45)《四言诗·题〈中国妇女〉之出版》1939年6月1日,(46)《四言诗·戏改江淹〈别赋)》1939年7月9日,(47)《五律·悼戴安澜将军》1943年3月,(48)《七律·重庆谈判》1945年,(49)《五律·张冠道中》1947年,(50)《五律·喜闻捷报》1947年,(51)《五言诗·题〈中国青年>创刊号》1948年12月,(52)《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1949年4月,(53)《七律·和柳亚子先生》1949年4月29日。

      本期诗词创作的特点是:第一,诗人创作的主要兴趣、艺术上追求的目标开始变化,明显表现出一种战略转移的态势。本期10篇作品全都是诗,古体4首,近体6首,近体诗中有3首七律。诗人在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里创作20首词,3首古体诗,1首七律。两相比较,说明诗人艺术追求的中心目标已从“词”转向了“诗”。第二,诗人政治活动上的高潮带来诗词创作的低潮。抗战八年中,毛泽东在党内的地位稳固地上升并取得最高领袖地位,他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和政治路线在全党得到贯彻执行。诗人心态无意寄情于诗词,紧张繁忙的政治活动也使诗人无暇吟诗填词,8年里只写了4首工作中非写不可的诗。1945年抗战胜利后,国共两党严峻的政治斗争激发诗人,才写了1首七律《重庆谈判》。三年解放战争里,战局紧张多变,诗人心系大局安危,运筹帷幄,诗作甚少,那首《题〈中国青年>创刊号》的五言诗,是诗人1948年在河北省阜平县城南庄中共中央书记处会议上讲话时向全党全军发的号召。只在南京解放时,诗人情不自禁,才高歌1首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本期时间长达13年,诗作如此之少,10首诗大多数是因工作需要而写的。从创作数量和诗兴浓淡看,这一时期确实是诗人创作的低潮时期。第三,低潮期里出现小高潮。1949年4月,南京解放,诗人政治处境和革命大局到了豁然开朗的美好日月,诗兴勃发,一周之内吟诗二首。毛泽东一生中,每逢大喜、大顺、大定非赋诗或填词不能自已,这是诗人本色的又一鲜明表现。

      2.5 建国17年时期 本期始于1949年10月,于1965年结束。这一时期诗人身为党和国家领袖、革命导师、久经考验的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进入了一生政治上的第二次探索时期,即为中国人民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时期。诗人一心要实现他的伟大誓言:“我们不但善于破坏一个旧世界,我们还将善于建设一个新世界。”⑾他在1949年3月5日曾科学地论述道:“夺取全国胜利,这只是万里长征走完了第一步。如果这一步也值得骄傲,那是比较渺小的,更值得骄傲的还在后头。在过了几十年之后来看中国人民民主革命的胜利,就会使人们感觉那好象只是一出长剧的一个短小的序幕。剧是必须从序幕开始的,但序幕还不是高潮。中国的革命是伟大的,但革命以后的路程更长,工作更伟大,更艰苦。”⑿1959年4月,毛泽东在上海对人说:“我想把整个中国要紧的事办定,建设社会主义从欧州到中国还不是很清楚的,我们不能吃人家吃过的馍馍。活着,多搞一点,比少搞一点好。我有信心,但是大家想的是否一致,我有顾虑。”⑻建国后,毛泽东主观愿望上要带领全党、全国人民创造一条中国式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社会主义时期政治上的探索,象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政治上的探索一样,又使毛泽东心潮逐浪,诗情昂扬,同时出现诗词创作的高潮。

      本期创作的诗词有39首:(54)《浣溪沙·和柳亚子先生》1950年10月4日,(55)《浣溪沙·和柳亚子先生》1950年11月,(56)《浪淘沙·北戴河》1954年夏,(57)《七律·和周世钊同志》1955年10月,(58)《五律·看山》1955年,(59)《七绝·莫干山》1955年,(60)《七绝·五云山》1955年,(61)《水调歌头·游泳》1956年6月,(62)《蝶恋花·答李淑一》1957年5月11日,(63)《七绝·观潮》1957年9月,(64)(65)《七律二首·送瘟神》1958年7月1日,(66)《七绝·刘蕡》1958年,(67)《七绝·改梅白〈夜登重庆枇杷山〉》1958年,(68)《七绝·告马翁》1958年12月21日,(69)《七律·到韶山》1959年6月,(70)《七律·登庐山》1959年7月1日,(71)《七律·读报有感之一》1959年,(72)《七律·读报有感之二》1960年6月13日,(73)《七绝·为女民兵题照》1961年2月,(74)《七律·答友人》1961年,(75)《七绝·屈原》1961年秋,(76)《七绝·为李进同志题所摄庐山仙人洞照》1961年9月9日,(77)《七律·和郭沫若同志》1961年11月17日,(78)《卜算子·咏梅》1961年12月,(79)《七律·改鲁迅诗》1961年,(80)(81)《七绝二首·纪念鲁迅八十寿辰》1961年,(82)《七律·冬云》1962年12月26日,(83)《满江红·和郭沫若同志》1963年1月9日,(84)《杂言诗·八连颂》1963年8月1日,(85)《七律·吊罗荣桓同志》1963年12月19日,(86)《贺新郎·读史》1964年春,(87)《念奴娇·井岗山》1965年5月,(88)《水调歌头·重上井岗山》1965年5月,(89)《五律·改陈毅〈西行〉》1965年7月21日,(90)《念奴娇·鸟儿问答》1965年秋,(91)《卜算子·悼艾地同志》1965年12月,(92)《七律·洪都》1965年。

      本期诗词创作特点是:第一,创作涉及的题材面十分广阔,诗词所表达的内容特别丰富。第一次创作高潮期间,表现革命战争反映军事生涯的内容成为诗人创作的主旋律。而本时期里,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题材没有成为创作的主旋律,但诗人写出了反映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名篇佳作,如《水调歌头·游泳》等。审视历史,回顾革命征程,怀念先烈,悼念亲人和战友,批判旧社会,歌颂新时代,颂扬人民团结,高歌国家统一,尚武强兵,军队建设等各方面的生活和斗争都异彩纷呈地出现在本期的诗词之中。反映国际、国内政治斗争的内容,成为创作的重点。第二,诗人以写七律为主,全力攀登近体诗创作的高峰。1949年12月,毛泽东在出访苏联的旅途上,与费德林博士谈诗词时曾说:“中国至今没有人能超过李白、杜甫的诗才。……我们每个人都在考虑过去和将来、继承和发展的关系……。不能吃老本啰,要不断地推陈出新。”⑿这段话对我们理解和认识诗人后期的诗词创作有很大的启迪。毛泽东在1936年以后的13年中只写诗不填词,在本时期16年多的时间里写诗27首,填词12首。这两个事实是值得研究的。这说明诗人在顽强地坚持不懈地向唐代以来的中国近体诗作超越式的进攻。本期里,诗人写13首七律,11首七绝,2首五律,只写了1首古体诗。

      2.6 文化大革命时期 本期始于1966年,终于1976年,诗人以党和国家领袖、革命导师的身份,并以无产阶级革命家继续革命的心态创作诗词。这10年,是诗人人生历程的晚年时期,又是其一生政治活动上的又一高潮时期,他亲自发动和领导了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并认为这是做了一生中的第二件大事。对此,中共中央已作了科学地结论。

      本期有诗作11首,词1首:(93)《七律·有所思》1966年6月,(94)《七绝·贾谊》,(95)《七律·咏贾谊》,(96)《七绝·戏改李攀龙〈怀明卿〉》1971年9月13日以后,(97)《七律·〈戏改杜甫咏怀古迹〉其三》1971年9月13日以后,(98)《四言诗·赠尼克松》1972年,(99)《七言·外交家风采联句》1973年4月,乔冠华、毛泽东,(100)《五言·呈郭老》1973年春,(141)《七言·戏续李白〈梁甫吟〉》1973年7月4日,(102)《五言·大事不讨论》1973年7月,(103)《七律·读〈封建论>呈郭老》1973年8月5日,(101)《贺新郎·改张元干〈贺新郎·送胡邦衡滴新州〉》1976年初。

      本期创作特点是:诗人的诗词创作活动进入低潮,接近尾声。12首诗词中改作和与他人合作的有4首,既是工作中的话语或文章中的文字又是诗歌的也有4首,如《七言·外交家风采联句》是毛泽东召集会议听取中美谈判情况汇报时,谈到乔冠华的诗作,引起诗兴,为乔诗续了后两句。《五言·呈郭老》是毛泽东在一文件上的批语。《五言·大事不讨论》是7月4日召见王洪文、张春桥时对外交部工作批评时说的话。⑷本期诗词的内容思绪大多和诗人所做的第二件大事密切相关,抒发了诗人面对林彪事件的复杂情感,表现诗人崇法反儒的政治立场和学术观点。对本期诗作的评价,当以1981年6月27日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为指导思想。

     

    • 珍惜生命,就能走出挫折的沼泽地

     

    珍惜生命,就能走出挫折的沼泽地

           有个叫阿巴格的人生活在内蒙古草原上。有一次,年少的阿巴格和他爸爸在草原上迷了路,阿巴格又累又怕,到最后快走不动了。爸爸就从兜里掏出5枚硬币,把一枚硬币埋在草地里,把其余4枚放在阿巴格的手上,说:“人生有5枚金币,童年、少年、青年、中年、老年各有一枚,你现在才用了一枚,就是埋在草地里的那一枚,你不能把5枚都扔在草原里,你要一点点地用,每一次都用出不同来,这样才不枉人生一世。今天我们一定要走出草原,你将来也一定要走出草原。世界很大,人活着,就要多走些地方,多看看,不要让你的金币没有用就扔掉。”在父亲的鼓励下,那天阿巴格走出了草原。长大后,阿巴格离开了家乡,成了一名优秀的船长。


     

     

     

     

     

     

     

     

    • 桥跨黄金城

    桥跨黄金城 


    ——记布拉格之长桥古堡 
    作者:余光中 

         一行六人终于上得桥来。迎接我们的是两旁对立的灯柱,一盏盏古典的玻璃灯罩举着暖目的金黄。刮面是水寒的河风,一面还欺凌着我的两 肘和膝盖。所幸两排金黄的桥灯,不但暖目,更加温心,正好为夜行人御寒。水声潺潺盈耳,桥下,想必是魔涛河了。三十多年前,独客美国,常在冬天下午听斯麦塔纳的《魔涛河》,和德伏乍克的《新世界交响曲》,绝未想到,有一天竟会踏上他们的故乡,把他们宏美的音波还原成这桥下的水波。靠在厚实的石栏上,可以俯见桥墩旁的木架上,一排排都是栖定的白鸥,虽然夜深风寒,却不见瑟缩之态。远处的河面倒漾着岸上 的灯光,一律是安慰的熟铜烂金,温柔之中带着神秘,像什么童话的插图。 
         桥真是奇妙的东西。它架在两岸,原为过渡而设,但是人上了桥,却不急于赶赴对岸,反而耽赏风景起来。原来是道路,却变成了看台,不 但可以仰天俯水,纵览两岸,还可以看看停停,从容漫步。爱桥的人没有一个不恨其短的,最好是永远走不到头,让重吨的魁梧把你凌空托在波上,背后的岸追不到你,前面的岸也捉你不着。于是你超然世外,不为物拘,简直是以桥为鞍,骑在一匹河的背上。河乃时间之隐喻,不舍昼夜,又为逝者之别名。然而逝去的是水,不是河。自其变者而观之,河乃时间咱其不变者而观之,河又似乎永恒。桥上人观之不厌的,也许就是这逝而犹在、常而恒迁的生命。而桥,两头抓住逃不走的岸,中间放走抓不住的河,这件事的意义,形而上的可供玄学家去苦思,形而下的不妨任诗人来歌咏。 
         但此刻我却不能在桥上从容觅句,因为已经夜深,十一月初的气候,在中欧这内陆国家,昼夜的温差颇大。在呢大衣里面,我只穿了一套厚西装,却无毛衣。此刻,桥上的气温该只有摄氏六七度上下吧。当然不是无知,竟然穿得这么单薄就来桥上,而是因为刚去对岸山上的布拉格堡,参加国际笔会的欢迎酒会,恐怕户内太暧,不敢穿得太多。 
         想到这里,不禁回顾对岸。高近百尺的桥尾堡,一座雄赳赳哥德式的四方塔楼,顶着黑压压的楔状塔尖,晕黄的灯光向上仰照,在夜色中矗然赫然有若巨灵。其后的簇簇尖塔探头探脑,都挤着要窥看我们,只恨这桥尾堡太近太高了,项背所阻,谁也出不了头。但更远更高处,晶莹天际,已经露出了一角布拉格堡。 
    “快来这边看!”首西在前面喊我们。 
         大家转过身去,赶向桥心。茵西正在那边等我们。她的目光兴奋,正越过我们头顶,眺向远方,更伸臂向空指点。我们赶到她身边,再度回顾,顿然,全根呆了。 
         刚才的桥尾堡矮了下去。在它的后面,不,上面,越过西岸所有的屋顶、塔顶、树顶,堂堂崛起布拉格堡嵯峨的幻象,那君临全城不可一世的气势、气派、气概,并不全在巍然而高,更在其千窗排比、横行不断、一气呵成的逦然而长。不知有几万烛光的脚灯反照宫墙,只觉连延的白壁上笼着一层虚幻的蛋壳膏,显得分外晶莹惑眼,就这么展开了几近一公里的长梦。奇迹之上更奇迹,堡中的广场上更升起圣维徒斯大教堂,一簇峻塔修芒毕厉,凌乎这一切壮丽之上,刺进波希米亚高寒的夜空。 
         那一簇高高低低的塔楼,头角峥嵘,轮廓矍铄,把圣徒信徒的祷告举向天际,是布拉格所有眼睛仰望的焦点。那下面埋的是查理四世,藏的,是六百年前波希米亚君王的皇冠和权杖。所谓布拉格堡(Prazskyhrad)并非一座单纯的城堡,而是一组美不胜收目不暇接的建筑,盘盘囗囗,历六世纪而告完成,其中至少有六座宫殿、四座塔楼、五座教堂,还有一座画廊。 
         刚才的酒会就在堡的西北端,一间豪华的西班牙厅(Spanish Hall)举行。惯于天花板低压头顶的现代人,在高如三楼的空厅上俯仰睥睨,真是“敞快”。复瓣密蕊的大吊灯已经灿人眉睫,再经四面的壁镜交相反映,更形富丽堂皇。原定十一点才散,但过了九点,微醺的我们已经不耐这样的摩肩接踵,胡乱掠食,便提前出走。一踏进宽如广场的第二庭院,夜色逼人之中觉得还有样东西在压迫夜色,令人不安。原来是有两尊巨灵在宫楼的背后,正眈眈俯窥着我们。惊疑之下,六人穿过幽暗的走廊,来到第三庭院。尚未定下神来,逼人颧额的双塔早蔽天塞地挡在前面,不,上面;绝壁拔升的气势,所有的线条所有的锐角都飞后向上,把我们的目光一直带到塔顶,但是那嶙峋的斜坡太陡了,无可托趾,而仰瞥的角度也太高了,怎堪久留,所以冒险攀援的目光立刻又失足滑落,直跌下来。 
         这圣维往斯大教堂起建于一三四四年,朝西这边的新哥德式双塔却是十九世纪末所筑,高八十二公尺,门顶的人瓣玫瑰大窗直径为十公尺点四,彩色玻璃绘的是创世纪。凡此都是后来才得知的,当时大家辛苦攀望,昏昏的夜空中只见这双塔肃立争高,被脚灯从下照明,宛若梦游所见,当然不遑辨认玫瑰窗的主题。 
         菌西领着我们,在布拉格堡深宫巨寺交错重叠的光影之间一路向东,摸索出路。她兼擅德文与俄文,两者均为布拉格的征服者所使用,所以她领着我们问路、点菜,都用德文。其实捷克语文出于斯拉夫系,为其西支,与俄文接近。以“茶”一字为例,欧洲各国皆用中文的发音,捷克文说caj,和俄文chay一样,是学国语。德文说Tee,却和英文一样了,是学闽南语。 
         在暖黄的街灯指引下,我们沿着灰紫色砖砌的坡道,一路走向这城堡的后门。布拉格有一百二十多万人口,但显然都不在堡里。寒寂无风的空气中,只有六人的笑语和足音,在迤逦的荒巷里隐隐回荡。巷长而斜,整洁而又干净,偶尔有车驶过,轮胎在砖道上磨出细密而急聚的声响,恍若阵雨由远而近,复归于远,听来很有情韵。 
         终于我们走出了城堡,回顾堡门,两侧各有一名卫兵站岗。想起卡夫卡的K欲进入一神秘的古堡而不得其门,我们从一座深堡中却得其门而出,也许是象征布拉格的自由了,现在是开明的总统,也是杰出的戏剧家,哈维尔(Vaclav Havel,1936—),坐在这布拉格堡里办公。 
         堡门右侧,地势突出成悬崖,上有看台,还围着二段残留的古堞。凭堞远眺,越过万户起伏的屋顶和静静北流的魔涛河,东岸的灯火尽在眼底。夜色迷离,第一次俯瞰这陌生的名城,自然难有指认的惊喜,但满城金黄的灯火,丛丛簇簇,宛若光蕊,那一盘温柔而神秘的金辉,令人目暖而神驰,尽管陌生,却感其似曾相识,直疑是梦境。也难怪布拉格叫做黄金城。 
         而在这一片高低迤逦远近交错的灯网之中,有一排金黄色分外显赫,互相呼应着凌水而波,正在我们东南。那应该是——啊,有名的查理大桥了。首西欣然点头,笑说正是。 
        于是我们振奋精神,重举倦足,在土黄的宫墙外,沿着织成图案的古老石阶,步下山去。 
         而现在,我们竟然立在桥心,回顾刚才摸索而出的古寺深宫,忽已矗现在彼岸,变成了幻异蛊人的空中楼阁、梦中城堡。真的,我们是从那里面出来的吗?这庄周式的疑问,即使问桥下北逝的流水,这千年古都的见证人,除了不置可否的潺潺之外,恐怕什么也问不出来。

     

    • 行道树的作用

    行道树的作用

        行道树,即是一种人为的自然,而它所能带来的公益功能则包括:

        (一)补充氧气、净化空气行道树可以进行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放出氧气;而林木的叶面可以粘着及截留浮游尘,并能防止以沉积之污染物被风吹扬,故有滤浮游尘、净化空气的作用。 据研究指出,树木的叶沉积浮游尘的最大量可达每公顷三十至六十八公吨,可见其减轻空气污染之效能。 据研究指出,树木的叶沉积浮游尘的最大量可达每公顷三十至六十八公吨,可见其减轻空气污染之效能。

        (二)调节局部气候行道树的树冠可以阻截、反射及吸收太阳辐射,也会经由林木的蒸发作用而吸收热气,借此调节夏天的气温,因此有谓「天然的冷气机」。 此外,林木蒸发的水分可增高相对湿度;环流影响使都市四郊凉爽洁净的空气流入市区等,均亦於微气候的改善。 此外,林木蒸发的水分可增高相对湿度;环流影响使都市四郊凉爽洁净的空气流入市区等,均亦于微气候的改善。

        (三)减轻噪音噪音是都会区的公害之一,不仅使人心理紧张、容易疲劳、影响睡眠,严重的甚至危及听觉器官。 行道树可藉由树体本身(枝、干、叶摇曳摩擦)或生活在期间的野生动物(鸟、虫)所发出的声音来消除部分噪音,甚或仅仅是藉著遮住噪音源的视觉效果达到减轻噪音的心理感受。 行道树可藉由树体本身(枝、干、叶摇曳摩擦)或生活在期间的野生动物(鸟、虫)所发出的声音来消除部分噪音,甚或仅仅是借着遮住噪音源的视觉效果达到减轻噪音的心理感受。 另外,林木枝叶摇曳、虫鸣鸟叫的自然乐章,因为有韵律节奏,亦可转移人们对市区噪音的厌恶感。 另外,林木枝叶摇曳、虫鸣鸟叫的自然乐章,因为有韵律节奏,亦可转移人们对市区噪音的厌恶感。

        (四)提高行车安全经由适当配置规划之行道树,具有诱导视线、遮蔽眩光等做用,使道路交通得以缓冲,增加行车安全。

        (五)美化乡镇市容在乡镇都市里,道路两旁的楼房,颜色辉暗生冷,线条粗硬,行走其中,犹如置身水泥丛林,感受不到生命的活力与欢乐气氛,而行道树外貌俊俏挺拔、风姿绰约,是市容景观之表征,除可绿化、美化环境,软化水泥建物的生硬感觉外,更能为都市增添美丽之风致,令人留下深刻印象,永远不能忘怀。

        (六)提高阴离子(空气维他命) 据研究指出,瀑布、溪水、 喷泉的四溅水花,植物光合作用制造的新鲜氧气,以及太阳的紫外线等,均能产生阴离子(nega- tive ions),又称空气维他命, 对人体健康很有帮助,可以镇静自律神经、消除失眠、头痛、焦虑等、促进血液循环、预防血管硬化等等;而阴离子多的环境, 空气显得格外清新,让人感觉非常的舒适。 据研究指出,瀑布、溪水、喷泉的四溅水花,植物光合作用制造的新鲜氧气,以及太阳的紫外线等,均能产生阴离子(nega- tive ions),又称空气维他命,对人体健康很有帮助,可以镇静自律神经、消除失眠、头痛、焦虑等、促进血液循环、预防血管硬化等等;而阴离子多的环境,空气显得格外清新,让人感觉非常的舒适。

        (七)散发芬多精苏俄及日本的科学家先后发现:植物散发的挥发性物质「芬多精」(phytoncid)可杀死空气中的细菌、害虫以及病原菌。 不同树种的「芬多精」可杀死不同的病菌。 不同树种的「芬多精」可杀死不同的病菌。 举例如下: 举例如下: 樟树--杀菌、杀虫等。 樟树--杀菌、杀虫等。 松树--流行性感冒病毒、化痰、防虫等。 松树--流行性感冒病毒、化痰、防虫等。 杜鹃--金黄葡萄球菌、百日咳杆菌。 杜鹃--金黄葡萄球菌、百日咳杆菌。 桧木--镇静、止咳、消炎。 桧木--镇静、止咳、消炎。

        (八)陶冶性情、增进精神健康近代都市急速发展,人口膨胀,空间日蹙,都市居民对绿资源之需求愈益殷切;规划完善之行道树,生机昌茂、绿意盎然,其壮丽景色透过视觉感官,能引起愉悦情绪:而树叶的颜色与形状加上花香鸟语等大自然的一切,令人心旷神怡,恢复自然韵律,对入类知性与感性生活皆极有助益。

        (九)庇荫行人炎炎夏日里,行道树可遮阻烈日辐射,行人得以免受目晒之苦。

        (十)提供鸟兽栖息,取食场所山坡地的大量开发利用,让野生动物失去了它们的家,而行道树的宽广枝叶、花蜜果实,为野生动物建造了另一个生活空间。

        (十一)为珍贵之乡土文化资产历经数十年漫长岁月培育才能茁然有成的林荫大道,是饱经风霜、走过时间、走过历史的见证人,与我们社会的发展、生活作息密切相关,其种植之背景、事迹与地方特色更是最宝贵的乡土文化之一部分。

    • 鲁迅短篇小说中的人物肖像对比描写
    • 千金买马首

     

    千金买马首

    《战国策》古之君人有以千金求千里马〔千里马:能日行千里的良马。〕者,三年不能得。涓人〔涓(juān)人:指在君王左右担任洒扫的人。〕言于君曰:“请〔请:请允许我。客气用语。〕求之”。君遣之,三月得千里马。马已死,买其首五百金,反〔反:通“返”。〕以报君。君大怒曰:“所求者生马,安事〔安事:怎么能够。〕死马而捐〔捐:舍去。〕五百金!”涓人对曰:“死马且买之五百金,况生马乎?天下必以王为能市〔市:买。“能市马”的意思是能够真心买马。〕马。马今至矣!”于是,不能期年〔期(jī)年:满一年。〕,千里之马至者三。

    注:《千金买马首》选自《战国策·燕策一》。题目是编者加

     

     

     

     

     

     

     

     

    • 毛泽东诗词创作史的三个特点

    毛泽东诗词创作史的三个特点

    前期重点攻“词”,后期侧重攻“诗”

      毛泽东的诗词创作,是从学习写古体诗和格律诗开端的。辛亥革命时期的创作期里,诗人没有写过一首词。到了新民主主义革命初期,诗人连续填4首词,这表明他果断地把“词”作为首先征服的高峰。这一追求持续到了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表现得更明显突出,诗人一鼓作气填词20首,仅仅写了4首诗,其中近体诗只有1首。这个时期是诗人诗词创作史上出现的第1次创作高潮期,它又是诗人一生填词的高潮,他也果真写出了一批词的杰作,如《菩萨恋·黄鹤楼》、《西江月·井岗山》、《忆秦娥·娄山关》、《念奴娇·昆仑》、《清平乐·六盘山》等,而在这个高潮期的创作高峰年(1935年2月至1936年2月)里所填的《沁园春·雪》则成为中国词史上的千古绝唱,空前启后。诗人豪迈地登上词创作高峰之后,便迅速向诗高峰前进。抗日战争、第三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是诗人诗词创作史上的低潮期,也是从写词为主转向写诗为主的过渡期,其情形与新民主主义革命初期1919年开始连续创作4首词的情况,很是相似。诗人赋诗10首,古体4首近体6首,3首七律3首五律很有特色,尤其是《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大气磅礴,独树一帜。诗人侧重创作近体诗首战告捷。到了建国后十七年这一时期,诗人诗词创作史上的第二次创作高潮出现了,它也是诗人一生创作近体诗的高潮,他写出了一批近体诗的佳作上品,诸如《七律二首·送瘟神》、《七律·到韶山》、《七律·登庐山》、《七律·答友人》、《七律·和郭沫若同志》、《七律·冬云》等。到了1966年-1976年这十年文化大革命时期,诗人的诗词创作进入尾声期,但仍钟情于诗艺术,壮心不已。在诗词创作的巨大成就面前,毛泽东很谦虚。1975年10月,访华的联邦德国总理施密特谈到随行人员玛丽·施莱特别喜爱毛泽东诗词时,毛泽东摇摇头回答说:“成就太小。我也不会写诗。但我懂得怎样打仗,怎样打胜仗。”⑻在诗与词这中国诗歌的两个领域,毛泽东对自己填词的成绩比较满意。1965年7月21日,诗人给陈毅的信中说:“我偶尔写过几首七律,没有一首是我自己满意的。……我则对于长短句的词学稍懂一点。”⑸毛泽东虚怀若谷。他的格律诗成就非凡,仅凭《七律·长征》、《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就足以名重诗史,衣被后世。

    诗人政治处境决定其诗词创作兴趣浓谈

      毛泽东一生在政治上作了两次大的探索,即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探索中国民主革命的正确道路,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探索中国建设社会主义的正确道路。探索即是在实践中求真知,实现认识领域的突破,解放心理领域的压抑。崇高的追求和沉重的压抑激发诗人奋发有为,诗魂处于激动不安之境,毛泽东此时最需要赋诗填词以吐豪情以寄壮志。两次政治探索期一是10年一是16年。它们都给他带来诗词创作的高潮。每次探索后,毛泽东随即进入政治活动高潮期,此时诗人处于自由驰骋的奋斗境界,诗神若即若离。政治活动高潮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地使诗人的诗词创作迅速转人低潮。

    两次创作高潮成就了大诗人毛泽东

      在毛泽东一生的诗词创作史上,在延续了三千多年的中国文学史上,在《诗经》以来的中国诗歌史上,毛泽东这两次诗歌创作高潮是要大书一笔的,因为它们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在这两次创作高潮中,毛泽东填词32首,赋诗31首,共创作63首诗歌,其中为他人改作有3首,独立创作的有60首。目前能读到的毛泽东诗词有104首,除去改作9首,与他人合作的5首,余下的90首便是毛泽东独立创作的作品,60首诗词在这90首诗词中占三分之二,这说明,毛泽东的大部分诗词都写于两次创作高潮之中。

      1976年1月,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了《毛泽东诗词》39首本。这是诗人生前出版的最后一个权威版本,所选诗词都经作者亲自作了校订。在这个本子中,有26首词,10首诗是两次创作高潮中的作品,它们在39首中占去36首。诗人自己选择的篇目表示着自我评价,证明诗人一生诗词创作的精华作品基本上产生于两次创作高潮时期里。

      1986年8月,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了《毛泽东诗词选》50首本,邓小平题写了书名,出此版本的用意在于纪念诗人逝世10周年。这个50首本,在原39首本选目基础上又增选了11首,是毛泽东逝世后出版的最具权威性的毛诗词版本。这个版本收入的33首词17首诗,有第一次创作高潮里创作的20首词两首诗,有第二次创作高潮里写的11首词12首诗。50首选本囊括了毛泽东诗词创作中几乎所有的杰作和主要作品,而两次创作高潮期间创作的诗词竟在其中占有45首,占90%。这个比例雄辩地说明两次创作高潮的重要地位。

     

    • 标签:
    • 句子
    • 教学
    • 作者
    • 图片
    • 课时
    • 语文
    • 学生
    • 理解
    • 课文
    • 第一
    • 小学
    • 长城
    • 字词
    • 结构
  • 加入的知识群:
    学习元评论 (0条)

    评论为空
    聪明如你,不妨在这 发表你的看法与心得 ~



    登录之后可以发表学习元评论
      
暂无内容~~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