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南塘大街小学——温丽珊——Unit 9 Where will you go?

    普通类
    • 支持
    • 批判
    • 提问
    • 解释
    • 补充
    • 删除
    • 作者简介

     严春友,男,1959年5月生于山东省莒县。分别毕业于山东师范大学历史系、北京师范大学哲学系,获历史学学士学位、哲学硕士学位和哲学博士学位。现在北 京师范大学哲学与社会学学院工作。主要论著有:《西方哲学新论》、《大自然的智慧》、《宇宙全息统一论》(与王存臻合著)、《宇宙全息统一论》、《精神之谜》等。“大自然的智慧”一文入选1998年中国散文排行榜,并被收入人民教 育出版社初中和高中语文课本及广西教育出版社高中语文读本。

     

    • 天下第一楼1

    天下第一楼(1)

    “洞庭天下水,岳阳天下楼”。古人的评价,把洞庭水、岳阳楼推到了极至,定格于“天下第一”,至少是“并列第一”这样的位次了。   

    当然,绝大多数人认识岳阳楼,是读了范仲淹《岳阳楼记》之后的一种联想、一种 感觉。这其中,也包括我。

    其实,岳阳楼早先并不大,更谈不上壮观。有书籍记载此处原为三国时东吴名将鲁肃操练水军的阅兵楼。后人一般认为岳阳楼始建于唐,后毁于兵燹,北宋年间重修和扩建。重修后的岳阳楼,则因范仲淹的《岳阳楼记》而声名远播了。

    观看岳阳楼,不可撇开洞庭水。单是看一座楼,岳阳楼也许算不上壮观奇崛。城台面积也只820平方米,三层木结构的主楼,外观像一顶古代将士的盔甲,檐角上翘,如同帽翅,黄色硫璃瓦屋面,有一点辉煌气势。但是,当你登楼凭栏,远眺八百里洞庭那横无际涯、浩浩荡荡的连天水势时,你的心胸会得豁然开朗,你会觉得岳阳不虚此行,斯楼不虚一登。

    八百里洞庭,衔远山,吞长江,何等气派!岳阳楼对面的湖中宝岛君山,如同在水波上浮动的一颗翡翠,“白银盘里一青螺”,七个字便写尽君山的风流韵致。

    岳阳楼的出名,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它的区位优势。因为这里“北通巫峡,南极潇湘”,所以“迁客骚人,多会于此”,留下了多少烩炙人口、流传千古的名句、名篇!

    孟浩然来了,这位主要以写隐遁生活和旅途景物风光的山水诗人,为洞庭湖自然伟力所感动,竟写出了大气磅礴,格调雄浑的豪放诗句:“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李白来了,这位放荡不羁的诗仙、酒仙,看美景,饮美酒,毫不谦虚地下笔便写“楼观岳阳尽,川迥洞庭开。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正是李白吟诗后,此楼才正式定名岳阳楼。

    杜甫来了,他是在花甲之年抱病登楼的,因而心情不好,写的是“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戎马关山北,凭栏涕泗流”。前几句意境何等开阔宏伟,后几句又何等令人伤怀感叹!诗成两年,杜甫与世长辞,而且真的死在一只孤舟之上,故而有人称这首诗是杜甫的“绝唱”。

    真正能够代表岳阳楼的佳作名篇,无可争议地首推范仲淹的《岳阳楼记》。这是一篇散文,全文仅360字,却是字字玑珠,句句格言。淫雨霏霏时节,则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春和景明之际,则心旷神怡,宠辱皆忘,喜气洋洋。特别是最后,“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竟成为独步千古、中外传诵的座右铭!

    然而,美中不足的是,据说范仲淹写这篇散文时,并没有到岳阳楼去,而是凭着滕子京给他送去的一幅图写成这千古佳作。更有一说,滕子京还是个贪官,重修岳阳楼,他还赚了不少银子,这在今天,有点政绩工程的意思。如果情况属实,则文人与政客之间的微妙互动,可就分外令人深思了!

    我第一次去岳阳楼,是从常德登船,在洞庭湖上漂泊了一整夜,翌日早晨到达的。从湖上眺望岳阳楼,的确非常壮观。船靠岸时,首先看见沙滩上有三具枷锁形的铁制物品,非锚非柱,不知何物。傍湖的这一面,是陡峭的城墙,有城门洞向上,绕上一圈,进入岳阳楼公园,沿途有假山碑廊,都是后人陆续增修的,没什么可记之处。这里的主要景点是岳阳楼主楼和两侧的三醉亭、仙梅亭、怀甫亭。三醉亭,跟传说中的八仙之一吕洞宾有些瓜葛,因此显得荒诞。当然,真正的岳阳楼主楼还是有些特色的。它采用纯木结构,造型优美,线条流畅,油漆也很富有色泽美。整座楼,靠中间四根楠木大柱承重,靠一批廊柱和檐柱支撑,彼此牵制,勾心斗角,层叠相对,拱托楼顶,全楼梁、柱、檩、椽全靠榫头衔接,不用一钉,工艺绝对精巧别致。人们概括岳阳楼的整个建筑风格为“纯木、四柱、三层、飞檐”,说得非常实在。据导游介绍,这楼在美学、力学、建筑学、材料学、工艺学等方面都有着惊人的成就,称得上光彩夺目。

    滕子京主持重修、范仲淹凭图作文的岳阳楼已在明崇祯十一年(1639)毁于战火。翌年重修。清代又多次重修。光绪六年(1880),重修规模最大,楼址内迁6丈有余。解放后又进行过几次维修,最近的一次是1983年,一些已经腐朽的构件,都按原件复制更新。因此,今日之岳阳楼与古岳阳楼相比,早已脱胎换骨,不变的是古人留下的那些不朽诗文。

    中国的许多名景,大都依托名文,名文则大都出自名人。名人终会故去,名景总会更新,唯独名文,一旦形成声势,便不可更改地传之久远。因此,作文之人,当记住“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切莫凭个人好恶,对事物妄加褒贬。万一把一个什么赃官写入辉煌的政绩,并成为美文流传开来,可就有点对不起天下百姓了!当然,这里并非是影射范仲淹,因为游客也不是专门去考证史迹人物的,游岳阳楼,读前贤文,真正领略一下“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广阔胸襟,足矣!

    • 主题面面观5

     

    从追求美好事物的角度去理解

     

    《风筝》写于1925年1月。但是鲁迅在1919年9月发表过一篇《我的兄弟》,写的完全是《风筝》里的故事。《我的兄弟》只有三百余字,像是《风筝》的提纲。

    当然,《我的兄弟》是独立的一篇作品,它表达一种愧疚之情,说明压抑儿童游戏的本能是错误的,甚至是残酷的。《风筝》也写了这些,也表现了这种感情和这种思想。但是,《风筝》毕竟是一篇崭新的作品,它表达的内容就不仅仅是这些。《风筝》的开头和结尾都写着一个被压抑、被封锁住的春天。如果说《雪》是在冬日里寻春,那么《风筝》却是在春风里感到冬的肃杀。这仍然是一首关于春天和青春的诗,是鲁迅在继续“寻求那逝去的青春”。

    《风筝》一开始先由北京的寂寞的春天、灰暗的春光写起。然后,便是故乡“春二月”的回忆,是“一片春日的温和”。风筝是故乡春日的象征,是美好青春的象征,它引导读者进入“久经逝去的春天”。

    乔峰在《略讲关于鲁迅的事情》中曾经说到,“鲁迅有的时候会把一件事特别强调起来,或者故意说着玩,例如他所写的关于反对他的兄弟糊风筝和放风筝的文章就是这样。实际上,他没有那么反对得厉害,他自己的确不放风筝,可是并不严厉地反对别人放风筝,这是写关于鲁迅的事情的作者应当知道的。”鲁迅自己在《朝花夕拾·小引》中也说,“与实际容或有些不同,然而我现在只记得是这样”。记忆会有不确,艺术也容许虚构,这是谁都知道的。《风筝》的艺术魅力是无法抗拒的,它把任何一位读者,不管年龄大小,都能带入童年童心之中,令你同作品中的小兄弟一同难过,一同希望。作品也使你同那位兄长一同感到惭愧、悲伤,令你的心也那样“很重很重地堕下去”。

    《风筝》很热切地表现着对春天,对青春的怀念,对美好事物的醉心和探求。它要求健康的、幸福的生活同春天的美景共存;无意地损害了健康而幸福的生活,是令人无比遗憾的。但是,如果连春天都没有了,还怎样探求新的生活?现在,风筝事件已成过去,小兄弟精神上的创伤也早已平复;而春天、青春,已渺不可求“久经逝去”。最令人悲哀的是这种逝去,贯彻全篇的情绪也是这样的。这真是一种“无可把握的悲哀”。

    文章开头说,“我现在在那里呢?”在“严冬的肃杀”之中。这时,作者忆及逝去的春天。文章结尾说,又见到故乡的春天;而这时,“四面又明明是严冬”。这首尾的照应是由实而虚由北京的风筝而想起故乡的春天;又由虚而实,由回忆中的春天进入现实的严冬。

     (摘自《〈野草〉艺术谈·寻求那逝去的青春》,山西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

     

    • 孟良崮战役报道

    孟良崮战役报道

        1947年3月,蒋介石眼见其有生力量被解放军一点点消灭,转而对山东和陕北解放区实施了重点进攻。蒋介石调集了 24 个整编师、 60 个旅,共约 45 万人,组成 3 个兵团,

        由顾祝同任总司令坐镇指挥,采取加强纵深、密集靠拢、稳扎稳打、步步推进的战法,气势汹汹地向山东根据地扑来。

        敌人吸取以往分路进攻常被分割歼灭的教训,决定采取集中兵力,密集靠拢,稳扎稳打,齐头并进的战法。计划第一步完全占领鲁南解放区,第二步实现其占领整个山东解放区的目的。 3 月下旬,敌人发起进攻,到 4 月上旬完成了第一步计划,随即稳步向鲁中山区推进。

        在敌人发起进攻的一个多月时间内,陈毅、粟裕率领华东野战军在鲁南、鲁中地区实行高度机动回旋,力求调动敌人,捕捉战机。但是由于敌人保持高度警觉,采取密集平推、稳步前进、不轻易分兵的新战法,因而多数战役未能达到预定的目的。便于 5 月上旬率主力转至蒙阴、新泰、莱芜以东隐蔽集结,寻找战机。国民党军司令顾祝同见解放军东撤,即令各部“跟踪进剿”,并特命第 1 兵团司令汤恩伯率领整编 74 师以及 25 师和 83 师,进军沂水。于是,我军就此拉开了孟良崮战役的帷幕。

        整编74师原为国民党军74军。该师全系美械装备,为甲种装备师,号称国民党五大主力之一,是蒋介石指定的典范部队。师长张灵甫毕业于黄埔军校第 4 期,在陆军大学甲级将官班受过培训,抗日战争时期,曾被誉为模范军人,在湘西会战中,又因战功卓著而荣获自由勋章,因此深受蒋介石青睐。在江西高安战役中张灵甫一条腿被炸断,送往香港治疗后安上了橡皮假腿。此人仗着蒋介石的器重,骄横异常,出发前口吐狂言:“把陈毅赶进东海里喂鱼去!”

        华东野战军领导全面分析了态势后认为,应将主力置于坦埠及其两侧地区,可出其不意集结数倍于敌的兵力加以围歼,完全可打有把握之仗。由于我军 25 师和 83 师不及时跟进,使对方王牌部队 74 师陷入了险境, 5 月 13 日 黄昏,华东野战军领导指挥第 1 、第 8 纵队利用地形掩护,穿插揳入 74 师纵深,割断了 74 师与其他国军的联系。经过了一天的激战,到 15 日拂晓,第 1 、第 6 、第 8 纵队分别攻占了垛庄和万泉山,完全截断了 74 师的退路,将其合围于孟良崮及其以北的狭小地区内。

        得知 74 师被围,蒋介石急令各部齐头并进,拼死也要解张灵甫之围。遂一方面命令张灵甫坚守阵地,吸引我军主力,另一方面严令孟良崮周围的 10 个整编师,特别是李天霞、黄百韬的部队尽力支援整编 74 师,以期内外夹击,想聚歼我军于孟良崮地区。陈毅命令各阻击部队坚决挡住敌军,同时根据战场情况,重新调整部署, 1 纵从西, 4 纵从北, 6 纵从南, 8 纵从东, 9 纵从东北, 5 个纵队同时对 74 师发起了总攻。李天霞与张灵甫素有矛盾,所以,在蒋介石的催逼下,他的整编 83 师只派出一个团的兵力弛援。而黄百韬的整编 25 师则是不遗余力地执行了蒋的命令。凭借武器之利,到 14 日上午他们已将战线推到了黄崖山、狼虎山一线。黄崖山距孟良崮 6 公里 ,两地隔一段开阔地带而相望,这道山峦自然成了整编 25 师通往孟良崮的最后障碍,甚至可以说,谁占有了黄崖山,谁就把握了这次大战的主动权。

        此时,华东野战军 6 纵 16 师昼夜行军,开始了夺取黄崖山的行动。 48 团作为其前锋部队,克服疲累、饥饿之苦,一边行军,一边睡觉 ( 这是在特殊环境下培养出来的特殊能力 ) ;一边跑步,一边嚼炒米,终在 15 日的拂晓抢到了黄崖山主峰的山脚下,这时候,黄百韬的一支先遣部队也刚好开到了西面山脚下。胜败就在毫厘之间展开了比拼!“冲!” 3 营 9 连连长翟祖光毫不犹豫地带人从东坡攀援而上,我国军则从西坡匍匐而进!比速度!比耐力!比毅力! 50 分钟后,当翟祖光他们登上峰顶,抢占了制高点时,这时国军离山顶仅有 30 米 , 1 分钟的行程!“打!”翟祖光一声令下,百十支汤姆枪、步枪一齐朝国民党军扫去,打死一大片。黄崖山主峰因此控制在了 48 团手里, 16 师的其余部队则相继占据了黄崖山附近的猛虎山,万泉山等要点,尽管黄百韬随后出动营、团级的集团冲锋,企图夺回这些阵地,但地形上的劣势使他的一切努力都化作了徒劳,他只能听着整编 74 师在枪炮声中沦入灭亡而“爱”莫能助! 32 年后,当年的共军 6 纵司令员王必成在武汉回忆这一段历史时,对抢夺黄崖山之战仍然感慨不已:倘使国民党军先我 1 分钟到达山顶,阻击 25 师的战斗,乃至整个孟良崮战斗恐怕就是另一番场景了。

     

    • 写作背景

    写作背景

      本文选自《大自然的智慧》,选入教材时有改动。原文发表在《散文》1988年第5期上。
      
      一直以来,人类都对自己创造的几千年的灿烂文明和今天高度发达的科技而感到无比骄傲自豪,各民族都以展示自己的文明与智慧为屹立世界的重要筹码。而现 代人更是目空一切地不断膨胀人类私欲而不顾自然的危机,更忘乎所以地藐视自然的力量。在这种情况下阅读这篇《敬畏自然》可能会使人类被欲望燃烧的头脑冷静 一下。


      

    • 天下第一楼2

    天下第一楼(2)

    每个城市都有自己的名片。武汉的名片就是黄鹤楼了。现在许多人印名片都喜欢下缀一系列头衔,如果合适也未尝不可。比如武汉,就应该有“天下第一楼”、“天下第一江”、“天下第一桥”……等称号。

    然而,也有人对黄鹤楼“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说什么“一拳捶碎黄鹤楼,一脚踢翻鹦鹉洲。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这个人就是中国诗坛执牛耳的领衔人物李白。听起来他恨黄鹤楼,细品品却又觉得他对黄鹤楼挚爱太深,以至无法自拔。不过,据明人杨升庵考证这首诗并非李白所写,实乃禅僧伪作。从情理上讲,李白游黄鹤楼喜悦而赞诵,读了崔颢的诗叹服而不复作,是说得通的,但从诗风人品看,却又不完全可信。此系文坛诗苑之悬案。不过,从此诗此事来看,崔颢的诗是写尽了黄鹤楼的*韵致,确乎称得上“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了。

    因此,去武汉登黄鹤楼,熟读崔颢《黄鹤楼》诗,是除文盲而外的游人必不可少的功课。

    我们在中学课本里就读过这首诗了:“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读了多少年,并不觉得这首诗有多好,更不觉得黄鹤楼有多美!甚至有些不理解,“烟波江上使人愁”,“此地空余黄鹤楼”怎么会成为一处胜迹,会成为“天下江山第一楼”呢!

    不到园林,怎知春色如许!

    不到实地亲览亲历,确实无法体味黄鹤楼的风骨和情韵的。

    s黄鹤楼,雄踞武昌蛇山之上,楼高51米,黄瓦红墙,形似巨塔,飞檐凌空,翘角斗拱,突兀向上,拔地而起,非常壮观。

    黄鹤楼与岳阳楼、滕王阁并称江南三大名楼。长江仿佛特别眷恋武汉,在这里拐了个大大的弯子,成了南北走向,更准确些说,是西南往东北流淌的。因此,这里应当称为江东和江西。汉口、汉阳居长江之西,当中又被汉水分割为一南一北,而武昌居长江之东,三镇成鼎足之势。新中国成立之后,合并三镇为武汉市。长江与汉江在此交汇,水域宽广,湖泊密布,使得武汉成了浮在水面上的一座“江城”。武汉地理位置十分重要,素有“九省通衢”之称,历史上就是兵家必争之地。当我们登临黄鹤楼远眺对岸龟山上高耸的电视塔,俯视脚下波涛滚滚的长江水,仿佛还能看得见古代将士擂鼓征战的身影,听得到近代军人“光荣北伐武昌城下”的战歌,当然,更多的还是历代文人墨客在此或慷慨、或忧患、或喜、或愁的吟哦。

    黄鹤楼的入口非止一处。但最好要从正门进去。从偏门进入不足以领略它的雄浑!正面有宽阔的通道,这不像一般江南名胜的曲径通幽,有着北方人粗犷和豪放的气概。拾级而上,中间有牌坊,如同宫殿中的腰门。一般游客都在此照像,因为黄鹤楼既高且大,靠近了便无法摄下全景。楼内有大幅彩绘、大型壁画和巨幅楹联,展现的是黄鹤楼的历史渊源,人文传说及江山胜迹。阅之览之,仿佛置身仙境,融入历史长河。黄鹤楼从外观上看虽然只有5层,但里面每一层又都套着一层,是楼中有楼。登楼远眺,则一层与一层感受不同。楼距江边仅700米。初登楼时,但见江潮扑面,长江大桥如长虹卧波,隔岸龟山与此楼比肩相望。登上高层,则见烟波浩淼,万里长江如天际龙游,飘忽而至,长江大桥如镇江之宝,轻锁江流。不由人想起毛泽东“龟蛇静,起宏图,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的词句来。那桥上南来北往的车辆,就如烟岚中闲庭信步的黄鹤,很绅士地悠游,由于是登高俯视,肉眼看不出车行的快速。展目远眺,真有一种“极目楚天舒”的开阔,令人心胸顿时宽广,耳目为之一新!

    黄鹤楼的得名,与古代传说有关。《南齐书》写的是“仙人子安乘黄鹤过此”,《太平寰宇记》则说“昔费祎登仙,每乘鹤于此憩驾”。《报恩录》则叙述了一个更为完整的神话故事,说是有个姓辛的人家在黄鹄矶上开酒店,一位道士喝酒不把钱,辛“老板”毫不计较,道士感动了,就用桔皮在墙上画了一只鹤,那鹤竟能下地跳舞,招引顾客,后来道士乘鹤去了,辛氏在此建了一座楼,叫辛氏楼,从此那酒楼生意日渐兴旺。这样看来,黄鹤楼起初只是一家酒店,是做生意起家的了。这也难怪今天武汉的汉正街、吉庆街市场那么红红火火,中外驰名,原来武汉人是极有商业头脑,且得祖先真传的。神话传说当然不可信,但神话传说往往会提高一个地方的知名度。黄鹤楼对于武汉便是如此。仙人子安有没有原形,无从稽考。而费祎是实有其人,此公是三国时蜀国的宰相,诸葛亮的接班人。他死后能否骑鹤到这里休憩游玩,今人大概不会相信的了。南宋人张栻还考证,驾鹤之宾,不是费祎,而是荀叔伟,这又是没法考证的事。但不管怎么说,有一点是共同的,那就是,凡传说皆与黄鹤有关!鹤在古代是长寿的象征,跨鹤乘云,羽化登仙更是多少古人梦寐以求的目标,因此,黄鹤楼便成了聚集人气的胜迹圣地。靠实了讲,黄鹤楼是因当初建在黄鹄矶上得名的。据史书记载,黄鹤楼始建于三国东吴黄武二年,即公元223年,此后的1600多年里,屡毁屡建,清光绪十年,即公元1884年,黄鹤楼便彻底毁了。五十年代初,因建武汉长江大桥的需要,清代黄鹤楼旧址被征用,1981年11月,重建黄鹤楼工程破土动工。到1985年5月重建告成。而今的黄鹤楼,比清末的旧楼高出21米,楼址移动了几十公尺。笔者至此,也由不得触景生情,发一声感慨:“黄鹤楼移百尺远,如云游客更胜先,晴川不见黄鹤影,原来仙踪任人迁。”

    仙,原本就是人造的,仙踪,当然也可以由人来迁移了!

    因此,去黄鹤楼游览,不要去寻仙踪,鹤影,宋人张栻见黄鹤楼中石照亭上有题诗,当时传为“此唐仙人吕洞宾所书也”,便发出“世俗之好怪”的喟叹,认为是“此无他,不明理之故也”。今之游人登黄鹤楼,自然不再会惑于神怪了。不过,把黄鹤楼看成是一座中华文学宝库,一所历史博物馆是毫不为过的。不说别的,单那黄鹤楼内存留的诗、词、歌、谣、铭,记、序、说、跋、文,以及匾额、楹联就跨越时空一千余年,累其总量不可胜数,其中不少作品堪称国宝级文物,徜徉期间,足以让你留连忘返了。登黄鹤楼,直面龟蛇对峙、江汉合流之美景,饱览九省通衢之胜境,足慰平生!如前文所及,登楼者在眼前身后脚下,至少可以领略三个“天下第一”:黄鹤楼本身是古人称颂的“天下江山第一楼”;万里长江则是中华民族为之骄傲的“中华天下第一江”;而武汉长江大桥又是我国第一座横跨长江的大桥,不也可以称作“天下第一桥”么!三个“第一”,一眼尽收,这便是“连中三元”了。

    “连中三元”,夫复何求?!

    • 标签:
    • will
    • 老师
    • 旅行
    • 知识
    • unit
    • 学生
    • 目标
    • 课文
    • where
    • 大街
    • visit
    • 小学
    • travel
    • 任意
    • 1.
  • 加入的知识群:
    学习元评论 (0条)

    评论为空
    聪明如你,不妨在这 发表你的看法与心得 ~



    登录之后可以发表学习元评论
      
暂无内容~~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