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汇龙小学-黄超红-四个太阳

    普通类
    • 支持
    • 批判
    • 提问
    • 解释
    • 补充
    • 删除
    • »柳敬亭说书

    柳敬亭说书

    张岱

       南京柳麻子,黧黑,满面疤癗,悠悠忽忽,土木形骸[1]。善说书。一日说书一回,定价一两。十日前先送书帕[2]下定,常不得空。南京一时有两行情人[3],王月生、柳麻子是也。

       余听其说景阳冈武松打虎白文[4],与本传大异。其描写刻画,微入毫发;然又找截[5]干净,并不唠叨。哱夬声如巨钟,说至筋节处,叱咤叫喊,汹汹崩屋。武松到店沽酒,店内无人,蓦地一吼,店中空缸空甓皆瓮瓮有声。闲中著色,细微至此。

      主人必屏息静坐,倾耳听之,彼方掉舌;稍见下人呫哔耳语,听者欠伸有倦色,辄不言,故不得强。每至丙夜,拭桌剪灯,素瓷静处,款款言之。其疾徐轻重,吞吐抑扬,入情入理,入筋入骨,摘世上说书之耳,而使之谛听,不怕其齰[6]舌死也。

       柳麻子貌奇丑,然其口角波俏,眼目流利,衣服恬静,直与王月生同其婉娈,故其行情正等。

       注释:

    [1]土木形骸:谓不修饰。

    [2]书帕:指请柬与定金。

    [3]行情人:走红的人。

    [4]白文:即大书,专说不唱。

    [5]找截:找,补充;截,删略。

    [6]齰(zé责):咬。

     

        

     

    • 赏析三

    赏析三

    文章的开头就不俗,充分反映了作者“不拘格套”和“发人所不能发”的文学主张。作者在文中是写春游,但一开头却写不能游;作者在文中要表现的是早春时节那将舒未舒的柳条和如浅鬣寸许的麦苗,但开头却大写气候恶劣,“余寒犹厉,冻风时作,作则飞砂走砾”。在这种气候下,即使有心去郊游也无法成行:“每冒风驰行,未百步辄返。”作者用恶劣气候和不能出游作一篇游记的开头,在立意和结构上起了这样两个作用:其一,是用城内的枯燥局促与后面将要描述的城外春色春意形成对比,从而得出作者要得出的结论:“始知田郊之外,未始无春,而城居者未之知也”。当然,结论之外又有深意,它实际上是反映了作者对城市、官场的厌弃和投身于大自然怀抱的欣喜之情。如没有第一段的飞砂走砾、枯坐一室,这个创作意图就不能很好地表现出来。其二,在结构上更能体现出作者“不拘格套”“发人所不能发”的创作主张。这段文字作为游记开头却大写其不能游,这种出人意料的新奇笔法当然不同于常格,既反映出作者随笔写来、兴之所至的性灵和意趣,也在新奇之中看出作者不同于常规的文学追求。   

    从第二段开始,作者突然笔锋一转去写春游,这中间没有过渡性的语句,显得很突兀,反映了作者思绪的跳跃。“二十日,天稍和,偕数友出东直,至满井。”短短一句之中,交待了出游日期、春游地点及行走路线,显得干净利落。下面即进入对满井春色的正面描绘。作者描绘的步骤是按游人的观赏习惯由远及近、由面及点。作者先写远景:“高柳夹堤,土膏微润,一望空阔,如脱笼之鹄”。这是对郊外早春的总体印象,也是对满井一带的泛写和纵览。作者虽未提早春,但早春景色自现。正因为春天到了,冰雪消融,春雨蒙蒙,大地才会变得滋润,但春天毕竟才刚刚开始,所以又是“微润”。同样地,正因为是早春,草木尚未繁茂,人的视线无遮无拦,才会“一望空阔”。作者驾驭语言的功力,于此可见一斑。另外,作者又用“脱笼之鹄”来形容他乍见郊外早春景色的感奋和摆脱了城中局促的欢欣,也显得生动传神,使景和情很好地交融为一体。下面,转入近景的描绘,作者选择三组优美的镜头来表现早春二月满井一带的旖旎风光。首先写水:“于时,冰皮始解,波色乍明,鳞浪层层,清澈见底。晶晶然如镜之新开,而冷光之乍出于匣也。”“始解”与“乍明”,说明春天已到,但又是刚到;“鳞浪层层”,既明写春风,又暗示河冰已经消融;“晶晶然如镜之新开”,是形容春天到来时河水之清澈,而“冷光之乍出于匣”,则又清澈之中加上寒意,更形象而准确地道出二月春水的典型特征。作者正是通过这形象的比喻和特别准确的副词来描写二月春水的形态、颜色、温度的。写山时,作者则又变换手法,用拟人的方法来表现。春天来了,山上的积雪消融了,但作者不说积雪消融,而说“山峦为晴雪所洗”。积雪由被动地消融变为主动地为山川梳妆打扮,山峰也由一个沉寂的静物变成一个梳洗打扮、髻鬟始掠的美女。这种拟人手法不但生动形象地描绘出春临大地、山峰转翠这个变化过程,而且也使积雪和山峰在拟人的手法中显得更加娇艳动人,充满春的气息。写田野,则抓住柳条和麦苗,柳条是将舒未舒,麦苗像野兽身上浅浅的鬣毛。我们读后不能不叹服作者观察的细致和比喻的生动准确。“将舒未舒”和“浅鬣寸许”,不但准确地写出了柳条和麦苗在早春二月时的形状,而且也把它们时时变化着的动态表现了出来。时时在吐芽,这才会将舒未舒;时时在拔节,这才会像兽身上不时生长着的鬣毛。这样的比喻更能体现出春天是个生长的季节、向上的季节这个典型的季节特征。

    唐代画家张彦远在谈山水画技法时说:“夫画物特忌形貌采章,历历俱足,甚谨甚细而外露巧密。”(《论画体》)也就是说画山水时要“以少总多”,以点带面,切忌全面而细密。看来,袁宏道是深谙此道的。他写满井之春,并没有全面地去细描密绘,而是抓住水、山、田野这三组镜头,通过冰皮、水波、山峦、晴雪、柳条、麦苗这几个典型事物来以点带面,从内在气质上把满井初春的气息写活了。 如果只一味地描景,即使把景物写得再逼真,也算不上山水小品的上乘。更为重要的还要融情入景、情景交融,正像黑格尔所说的那样,必须把“人的心灵的定性纳入大自然物理”(《美学》),让山水景物都带上作者的主观感情,成为王国维所称赞的“有我之境”。

    袁宏道在这篇游记中就是这样做的。在作者的笔下,不但那些泉而茗者、罍而歌者、红装而蹇者的游人都是兴之所至、自得其乐,而且曝沙之鸟,呷浪之鱼,也悠然自得,都有一种摆脱拘牵,放情于春光中的喜气。这种情志,实际上是作者厌弃官场,欣慕大自然的主观感觉的折射,而这种主观感觉又随着草木向荣,禽鸟的欢叫,春风的鼓荡变得更浓更深。情与景、主观与客观便浑融到一起分不清孰宾孰主了。

    • 写给生命

    写给生命

    席慕容

    (一)

    我站在月亮底下画铅笔速写。

    月亮好亮,我就站在田野的中间用黑色和褐色的铅笔交替地描绘着。 最先要画下的是远处那一排参差的树影,用极重极深的黑来画出它们浓密的枝叶。

    在树下是慢慢绵延过来的阡陌,田里种的是番薯,在月光下有着一种浅淡而又细致的光泽。整个天空没有一片云,只有月色和星斗。我能认出来的是猎人星座,就在我的前方,在月亮下面闪耀着,天空的颜色透明又洁净,一如这夜里整个田野的气息。

    月亮好亮,在我的速写本上反映出一层柔白的光辉来,所有精略和精密的线条都因此能看得更加清楚,我站在田里,慢慢地一笔一笔地画着,心里很安定也很安静。

    家就在十几二十步之外,孩子们都已经做完了功课上床睡觉了,丈夫正在他的灯下写他永远写不完的功课,而我呢?我决定我今天晚上的功课要在月亮底下做。

    邻家的狗过来看一看,知道是我之后也就释然了,在周围巡视了几圈之后,干脆就在我的脚旁睡了下来。我家的小狗反倒很不安,不明白我为什么不肯回家,所以它就一会儿跑回去一会儿又跑过来的,在番薯的茎叶间不停地拔弄出细细碎碎的声音。

    乡间的夜出奇的安静,邻居们都习惯早睡,偶尔有夜归的行人也只是从田野旁边那条小路远远经过,有时候会咳嗽一声,声音从月色里传过来也变得比较轻柔。

    多好的月色啊!满月的光辉浸润着整块土地,土地上一切的生命都有了一种在白昼时从来也想象不出的颜色。

    这样美丽的世界就在我的眼前,既不虚幻也非梦境,只是让人无法置信。

    所以,我想,等我把这些速写的稿子整理好,在画布上画出了这种月色之后,恐怕也有一些人会认为我所描绘的是一种虚无的美吧。

    我一面画一面禁不住微笑了起来。风从田野那头吹过,在竹林间来回穿梭,月是更高更圆了,整个夜空澄澈无比。

    生命里也应该有这样一种澄澈的时刻吧?可以什么也不想什么也不希望,只是一笔一笔慢慢地描摹,在月亮底下,安静地做我自己该做的功课。

    • 写作背景

    写作背景

    茨威格,奥地利作家,生于维也纳一个犹太资产阶级家庭,自幼徜徉沉浸在音乐、诗歌、戏剧的艺术之宫里。1928年访问俄国,适值托尔斯泰诞辰一百周年,于是拜谒了托尔斯泰墓,表达自己真挚怀念、赞美之情。列夫·托尔斯泰出身贵族,却不满贵族对农奴的残酷剥削,不满贵族奢侈享乐的生活,晚年致力于"平民化",放弃私有财产和贵族特权,从事体力劳动。被列宁称为“俄国革命的镜子”。

     

     

    • »经典范例

     

    《钱塘湖春行》扩写

     

       春天终于迈着轻盈地脚步再次来到人间。看那孤山寺的北面,贾公亭的西侧,春意盎然,无处不在。湖水骤涨,似乎与湖岸相平,好象一不小心就会蔓延开来。此刻,假如你抬头仰望,入画的一幕会出现在你眼前:天好蓝,云好白,光好灿,昔日那遥远的天空此刻显得好低好沉,好像要紧贴湖面,而我则在不觉中,融入其中。

      不知从哪儿传来清脆的叫声,早春的黄莺已到来。都争着飞向那向阳的树枝,也不知谁家的春燕已热闹忙碌开了:啄春泥、衔绿枝,已筑起了自己的家园。散乱的花遍布田园。但仍焕发着迷人的光彩,逼人的眼。

      最爱的是湖东,好像那儿有上不尽的景,观不完的美,微风过处,送来绿枝的清香,柳梢点拨着水面 ,泛起层层绿色的涟漪。这时,朝霞在阳光里弥散,霎时,万道金光透过树梢给水面染上了一层胭脂红,妩媚的柳条似乎也别具生辉,镀上金光,光彩夺目,随风摇曳,点缀着白堤,一直到晚。就这样,慢慢散去。

     

     

    • 雕刻灵魂的形象

    雕刻灵魂的形象
    —读茨威格的《列夫·托尔斯泰》

    苏 涵

    如果仅仅把茨威格的《 列夫·托尔斯泰》理解作一幅“ 托尔斯泰的肖像画”那无疑是错误的; 如果 ,认识到《 列夫·托尔斯泰》“ 不仅为我们展现了托尔斯泰独特的外貌特征, 更为我们揭示了托尔斯泰深邃的精神世界” , 那也还有进一步
    探讨的需要。因为《 列夫·托尔斯泰》在立意构思之时, 就有一个出人意表之处, 那就是雕刻出托尔斯泰那颗伟大而丰富的灵魂的形象,并向世人揭示一个重要的道理: 天才的灵魂往往栖居在那些简陋而平凡的躯体之中, 并不见得要凭借神圣而光彩的外表。

    而这一立意在茨威格的脑海里形成的时候, 首先不是作文之法、写作之道所联系着的理性思维, 而是仰慕托尔斯泰那颗伟大灵魂时难以遏制的澎湃激情。在激情的驱使之下, 茨威格面对托尔斯泰那颗杂乱无章的脑袋深处的丰富蕴藏, 展开了充满哲思的想象与推演, 展开了热情洋溢的议论与描写。因而《 列夫·托尔斯泰》的语言 ,总是呈现出这样一种特色: 在看似贬损的不雅的语词中, 满含着对托尔斯泰的无限敬意, 并由此迸射出极强的意义表现力。

    在第1段里, 作者先描写了托尔斯泰的“ 多毛的脸庞,植被多于 空地” “ 一绺绺灰白的鬈发像泡沫,一样堆在额头上”以及“ 热带森林般茂密的须发” 犹如卷起的滔滔 “白浪的大胡子”等等, 这些特征极强的形象似乎“ 使人难以看清他的
    内心世界” 却在事实上激发着读者强烈的渴望, 引导人们想象这颗“ 怪物”般的脑袋中隐藏着一个怎样的精神世界。

    到第2段, 作者进一步描写出身于名门望族的托尔斯泰的“ 长相粗劣” , 用了一连串形象生动的词语来形容他脸上的各个部件:

    脸孔: 一张田野村夫的脸孔,有如吉尔吉斯人搭建的皮帐篷;
    额头: 像是用刀胡乱劈成的树柴;
    皮肤: 藏污纳垢,缺少光泽,就像用枝条扎成的村舍外墙;
    鼻子: 朝天狮子鼻,仿佛被人一拳头打塌了的样子;
    耳朵: 难看的招风耳;
    嘴唇: 凹陷的脸颊中间生着两片厚厚的嘴唇。

    而且说这些并不精致的部件组合在一起, 给人的总体印象是“ 失调、崎岖、平庸, 甚至粗鄙” , 以至于让人们产生一种“ 以他年轻时刮去胡须的肖像作为参照, 希望用魔法变出一张光洁的脸”的意图。

    我曾经搜集到十几幅托尔斯泰的照片与画像,可以看出这些描写是真实的。但是, 我们却必须体味到,在这一连串调侃式的语言里包含的不是对托尔斯泰的刻意贬损, 而是更加虔敬的称颂, 因为这一段的核心意思是作者说的这句话“ : 天才的灵魂自甘寓居低矮的陋屋。”

    第3段写托尔斯泰面孔上的表情,作者仍用了许多“不雅”的语词,诸如“ 笼罩着消沉的阴影,滞留着愚钝和压抑”“ 找不到一点奋发,向上的灵气”“平淡无奇, 障碍重重,没法弥补” “ 蒙昧阴沉,郁郁寡欢,丑陋可憎”等等, 甚至还引用托
    翁本人的话“ 像我这么个生着宽鼻子、厚嘴唇、灰色小眼睛的人, 难道还能找到幸福吗” , 以此证明这张面孔“ 不是传播智慧的庙堂, 而是禁锢思想的囚牢”。总之, 是要显示这张脸的丑陋可憎, 只有到了晚年才“ 显出几分慈祥可敬”与“ 俊秀之光”。这似乎又在前两段极力贬损的基础上再加贬损, 但实际上却是在层层铺垫、步步蓄势, 以便于在后半部分里使他“ 眼睛的光芒”—即灵魂的光芒放射得更为眩目。

    第4段最精彩的地方是在一个意义深刻的概括式评价之后, 反复铺写托尔斯泰整个人的平庸无奇。说他可能是大臣之上的国王, 也可能是鬼混酒肆的酒徒; 可能是卖面包的小商贩, 也可能是披着法衣的大主教; 可能是军官, 也可能是士兵可能是伯爵, 也可能是车夫。为什么呢? 不仅因为他长相平平, 而且还特别地不修边幅: “ 对他来说,穿这件大衣, 还是那件大衣, 戴这顶帽子, 还是那顶帽子, 都没什么不合适。”这些生动而诙谐的叙说,之所以同样不会引起人们对托尔斯泰的蔑视与误解, 也是因为它正好描画出一个伟大灵魂与外表形象间的强烈反差关系, 也就是开头所概括的“ 永远流浪的天才灵魂,竟然在一个土头土脑的俄国人身
    上找到了简陋归宿”。其深刻的寓意则在于如下两点: 一, 天才的灵魂不一定栖息于外貌俨然的绅士身上; 二, 当天才灵魂栖息于如此简陋的“ 住所”的时候, 才更显得崇高和伟大。

    第5段作为从前半部分丑陋形象的描写到后半部分光彩灵魂的评说间的过渡, 则运用了漫画式的故事叙述的方法, 在读者眼前很清晰地出现如下的场景与人物活动:

    1. 远来的崇拜者在客厅里正襟危坐, 等待接见。
    2.崇拜者内心诚惶诚恐地期待。
    3.门开了, 矮小敦实的托尔斯泰抖动着胡子, 小跑而来, 突然收住脚步, 微笑。
    4. 崇拜者尴尬而惊讶地瞪直了眼睛。

    这漫画式的叙述, 自然使托尔斯泰的丑陋平庸又加上了令人遗憾的欠缺, 他欠缺人们所预想的“ 尊贵、轩昂、伟岸、天才”但是, 却极大地增加了托尔斯泰作为一个真实的人、一个极有个性的人的可信性与可感性, 让读者觉得, 我们崇拜的天才, 原来并不在遥远的天际, 不在无法企及的神界, 就在于我们同行的人群之中, 与我们有着同样的生存状态。

    当然, 如果仅仅这样, 还不能真正刻画出托尔斯泰的灵魂。托尔斯泰的煌煌巨著如《 战争与和平》、《 安娜·卡列尼娜》、《 复活》等等,以其丰富而复杂的思想内涵与多彩而卓越的艺术表现, 赢得了世界文坛泰斗的美誉。全世界各国的学者
    们研究他的著作简直汗牛充栋。

    茨威格要在一篇短短的文章里刻画出这颗灵魂,或者说揭示出他思想的深刻性与丰富性,这根本不可能。

    聪明的茨威格, 又满含着激情, 在以下的段落中,在前边的层层铺垫、步步蓄势的基础上, 集中而且反复地描写托尔斯泰的“ 黑豹似的目光”让读者沿着这样的“ 目光”洞察到托尔斯泰的灵魂。

    可以看出, 这四个段落的内容并不是以逻辑性的推理展开的, 而是相互交叉地述说了以下的几层意思:

    其一, 这种“ 目光”——亦即托尔斯泰的思想有着无法抵挡的力量, 它可以洞穿一切的遮掩和隐藏。
    其二, 这种“ 目光”深处的情感世界又是丰富多变的。高尔基所说的“ 托尔斯泰这对眼睛里有一百只眼珠”, 表达的正是这一意思。
    其三, 这种“ 目光”所映射出的托尔斯泰的精神世界, 既能够引导人们趋向于精神世界的最高处,忘我地注视上帝”自觉地进行精神的反思和灵魂的纯化; 也能够让一切人照见灵魂的阴暗, 提醒人们如何战胜心灵的邪恶。
    其四, 托尔斯泰有了这样的目光, 这样的灵魂, 他便把帮助人们了解世界和了解自身当作了他一生的幸福, 但是他却不能享受到作为一个世俗中人的世俗的幸福。他的幸福是欠缺的, 却是最为丰满的, 最有意义的。

    这些意思是对托尔斯泰精神价值的精彩概括, 也是对托尔斯泰灵魂的最生动的刻画。了解了这些, 我们便读懂了托尔斯泰的丑陋, 读懂了托尔斯泰的目光及其深处的灵魂, 也读懂了茨威格写作本文的最大奥妙,最精彩之点。也就是说, 托尔斯
    泰刻画了俄罗斯的灵魂, 也刻画了自己的灵魂; 而茨威格用一篇短短的文章, 从一个非常特别的角度, 帮助我们去理解这颗天才的灵魂。这应该是我们教读本课的重点; 至于那些空虚的总结与支离的分解, 则可以不去在意。

     

     

    • video2

    My-Makeup-Collection-Part-Two1

    My-Makeup-Collection-Part-Two2

    My-Makeup-Collection-Part-Two3

    • Reading3
    3.Left and right     
     

    Questions:

            1.In the UK, which side should walk on, the left or the right?

            2. Can you rush onto a bus to get a good seat?

       In the UK, all cars run on the left. It’s different in China. So, when you go to London or England you should be more careful when you walk on the road. When you want to cross the road, first you should have a look on the right and then on the left. When you are waiting for the bus or MTR, you shouldn’t be very near to the bus or the MTR. And you should remember to queue up when you are getting on the bus. It is very impolite for you to rush for a good seat. When you are in the cars, you should wear the life belt. It is always important for you to keep safe when going out.

    • 活动设计内容

    综合性学习·写作·口语交际:莲文化的魅力
     

    一、活动目标

    1.了解一些关于莲的科学知识;

    2.阅读、背诵有关莲的诗文,培养学生对有关莲的文学作品的初步理解、欣赏能力;

    3.培养学生围绕共同话题进行讨论,有针对性地发表意见的口语交际能力和书面表达能力。

    二、教师的准备

    1.准备一份活动记录表,活动表上要能体现学生参加活动的项目、内容、方式以及有关活动成果、结果等,以此作为评价的重要依据;

    2.可把全班学生划分若干个活动小组,以便进行“小组合作学习”,对教科书上提供的几个活动主题进行各有侧重的研究;

    3.提前布置,让学生围绕研究主题查阅有关资料。

    三、活动指导

       本次综合性学习有四项内容,每项活动都有各自的任务和目的。

       关于“对莲的科学探究”。教科书中设置了5个小问题,学生可根据条件分组开展活动。然后在活动基础上,写一篇说明性的文字,这段文字用科学知识来解释“莲”的特性,而不是用文学的视角来写一段感悟或哲理性的文章,当然,说明语言也要力求生动形象、简洁准确。下面以藕断丝连的科学解释作一下示范。

       谈到荷,自然就要提到藕。荷属睡莲科,是多年生草本植物,种植在浅水塘中。其茎生于淤泥中,变态为根状茎,即是藕,也称莲藕。藕横长在泥中,靠基茎节上的须状根吸取养分。由于藕肉质肥厚,脆嫩微甜,含有大量的淀粉,营养丰富,所以自古以来就是人们喜爱的食品。

       当我们折断藕时,可以观察到无数条长长的白色藕丝在断藕之间连系着。为什么会有这种藕断丝连的现象呢?

       这就要观察一下藕的结构了。原来植物要生长,运输水和养料的组织,叫导管和管胞。这些组织在植物体内四通八达,在叶、茎、花、果等器官中宛如血管在动物体内一样畅通无阻。

       植物的导管内壁在一定的部位会特别增厚,成各种纹理,有的呈环状,有的呈梯形,有的呈网形。而藕的导管壁增厚部却连续成螺旋状的,特称螺旋形导管。在折断藕时,导管内壁增厚的螺旋部脱离,成为螺旋状的细丝,直径仅为3~5微米。这些细丝很像被拉长后的弹簧,在弹性限度内不会被拉断,一般可拉长至10厘米左右。

       藕丝不仅存在于藕内,在荷梗、莲蓬中都有,不过更纤细罢了。如果你采来一根荷梗,尽可能把它折成一段一段的,提起来就像一长串连接着的小绿“灯笼”,连接这些小绿“灯笼”的,便是这种细丝。这种细丝看上去是一根,如放在显微镜下观察,会发现其实是由3~8根更细的丝组成,宛如一条棉纱是由无数棉纤维组成一样。

       细密缠绵的藕丝,很早就引起了古人的注意。唐朝孟郊的《去妇》诗中就有“妾心藕中丝,虽断犹连牵”之句。后来,人们就用“藕断丝连”的成语来比喻关系虽断,情丝犹连。

       在“对莲的科学探究”中,要注意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态度:实事求是,严谨负责;让科学和事实说话,而不想当然或主观臆断。

       关于“大家都来赏荷花”。这项活动根据学校现有条件而有选择地开展,也可以进行适当的变通,如可以运用电子声像技术来展现荷花仪态万方、绚丽多彩的美,也可让学生用自己的画笔来表现他们心中的荷花……

       关于“莲文化探胜”。课本设置了3个讨论题。

       讨论第1个问题要注重学生的文学积累。要对这一问题展开讨论,正如课本中所提示的那样,“在讨论前最好多读一些描写莲的诗文”。一般来说,在文学作品中,莲被赋予清纯、高洁、脱俗、正直、娴静、深情等品质。当然,在讨论中,应联系具体作品来谈,而且在讨论中应该对文学作品中莲的形象有所描述,这样做既可以锻炼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又可以让听者(同学)具体感知莲的“美好品质”,有利于展开讨论,还可以与同学们一起再次进行审美观照,获得审美享受。

       讨论第2个问题要注重培养学生联系的、辩证的思维方法。“出淤泥而不染”与“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是一对相对的概念,对此持有不同的看法,常常能表现出人们对事物或人生的不同的认识向度。两者都有道理,可让学生展开讨论。

       讨论第3个问题主要涉及到对佛教的了解。下面一种说法权作参考。

       据考证,荷花的老家在印度等热带地区,印度人还将它作为自己的国花。由于印度是佛教的发源地,所以荷花在印度与佛教有千丝万缕的联系,无论画佛、塑佛,佛座必定是莲花台座。为什么佛要坐在荷花上呢?据佛典介绍,主要是因为佛法庄严神妙,而莲花软而净,大而香,所以“莲花台,严净香妙可坐”。

       佛经中还有一则“莲花夫人”的美妙故事。有一只鹿生了一个美丽的女子,仙人将她抚养成人。她走过的地方,会有莲花长出来。这便是“步步莲花”一词的由来,人们现在用它来比喻经历的辉煌。

       关于“编一首《采莲曲》”。这对于有的地方学生来说可能难度较大,因为大多数学生没有这方面的观察和体验。可以选做,亦可以对此进行变通处理,如改换成其他形式的写作练习等。

       关于口语交际和写作。莲与文学艺术、文化生活关系密切,可以通过吟诵、欣赏、评说、解说等活动来提高学生口语表达能力,可以通过写随笔、杂感等写作活动来提高学生的语言文字的表达能力。总之,在生动活泼、丰富多彩的活动中锻炼和提高学生口语交际、写作能力。

    四、活动建议

    1.活动前向学生介绍、推荐几本有关莲文化的书籍、文章资料等,可与图书馆取得联系,最好请图书馆管理员开出有关图书目录,以便学生前往检索和查阅。

    2.有条件的地方,可以访谈有关行家或民俗文化研究人员,进一步了解莲在我们民族传统文化中所具有的内涵。

     

     

    • 以形传神的典范

    以形传神的典范

    ——解读《列夫·托尔斯泰》中的肖像描写

     

    满怀敬仰之心捧读茨威格的《列夫·托尔斯泰》,洋洋洒洒的三千言里,尽是异彩纷呈、激情四射的肖像描写。反复品味之后,留下的只有托尔斯泰那撕毁所有伪装、照彻一切真相,令读者震撼而膜拜的“黑豹似的目光”。

    说来也巧,这“天才的灵魂”的“寓所”——相貌,却是那样的“失调、崎岖、平庸,甚至粗陋”。长髯:“覆盖了两颊,遮住了嘴唇,遮住了皱似树皮的黝黑脸膛”;眉毛:“像纠缠不清的树根,朝上倒竖”;鬈发:“像泡沫一样堆在额头上”。无论从哪个角度看,那满面 “卷起的滔滔白浪”“热带森林般茂密”的须发,却激发了读者要窥探这位天才人物真实面貌的强烈渴望。

    再细细察看托尔斯泰的面相,额头:“像是用刀胡乱劈成的树柴”;鼻子:两孔朝天,仿佛被人一拳头打塌了的样子;嘴唇:厚厚的,凹陷在脸颊中间;皮肤:“藏污纳垢,缺少光泽,就像用枝条扎成的村舍外墙那样粗糙”。总而言之,他长相平平,满脸的忧郁、愚钝和压抑,甚至丑陋可憎,俨然一位地地道道、普普通通的俄国大众的脸。然而,这位天才人物却是俄国人民的代表,是精神世界的领袖。他的仰慕者除了在内心用“尊贵、轩昂、伟岸、天才”来塑造他的光辉形象以外,还不远万里、蜂拥而至,诚惶诚恐地要一睹尊容。结果,带给他们的自然是惊讶、失望、无尽的尴尬和懊悔。

    行文至此,茨威格那细腻、生动、满含激情和震撼力的肖像描写似乎已经山穷水尽,无路可寻。就在人们满心的期待、渴望即将化为泡影的时候,“那对浓似灌木丛的眉毛下面,一对灰色的眼睛射出一道黑豹似的目光”来,像“一把锃亮的钢刀”,如“穿透了伪装的甲胄”的枪弹。那目光可以明察秋毫,可以尽揽广袤无垠的宇宙,可以引领人们仰视精神世界的顶峰,可以洞穿灵魂深处的阴暗,可以把“把每一片虚假的伪装扯掉,把浅薄的信条撕烂”,让人们清清楚楚地看见赤裸裸的真相。这时,聪明的茨威格在经过层层蓄势、精心设计,极大地调动了人们的阅读欲望之后,在千呼万唤、云开日出中,让我们透过那“黑豹似的目光”,如愿以偿地洞察了托尔斯泰那天才般的伟大灵魂。

    从全文看,作者采用大量的比喻和夸张,对托尔斯泰肖像的刻画充满了新奇的想像,并且极具诱惑力。仔细的品味、解析这些具有隐喻意味的句子,我们就会有惊人的发现:那“热带森林般茂密”的须发,似乎述说着托尔斯泰那滋养丰富、生命涌动的无穷智慧,那“天父般的”“颇有长者风度”的大胡子,似乎暗示着托尔斯泰那博大仁慈、包容一切的胸怀,那“田野村夫”般的“在俄罗斯随处可见的脸”,似乎浸透了托尔斯泰那甘愿放弃私有财产和贵族特权、致力于“贫民化”“道德自新”以救世的痴情和执着,那锐利而神秘、冷酷而忧郁的目光,分明昭示着托尔斯泰那解剖社会丑恶、虚伪和苦难的、“最清醒的现实主义”大师的卓越才华。

    托尔斯泰的相貌是平庸丑陋的,茨威格无意去贬损他,但却通过真实而魅力无穷的肖像描写,一步步的把我们引向这位文学大师的身边,在窥见了托尔斯泰那天才的灵魂之后,让我们心甘情地愿拜倒在他的脚下,让我们通过这“眼睛里有一百只眼珠”、“时代的透视镜和多棱镜”,清楚地看到了十九世纪末期俄国农民革命来临前各种矛盾交织的社会现实。

    发表于《学习周报》2009年1月份八年级人教版第28期

     

     

    • 历代诗人咏富春

    历代诗人咏富春

    富春渚(谢灵运)

    宵济渔浦潭,旦及富春郭。

    定山缅云雾,赤亭无淹薄。

    溯流触惊急,临圻阻参错。

    亮乏伯昏分,险过吕梁壑。

    游至宜便习,兼山贵止托。

    平生协幽期,沦踬困微弱。

    久露干禄请,始果远游诺。

    宿心渐申写,万事俱零落。

    怀抱既昭旷,外物徒龙蠖。


    西岩山(白居易)

    千古仙居物象饶,道成丹熟昼升霄。

    岩前宝磐转松韵,洞口灵池应海潮。

    崖折百花迟日晚,鹤归清夜唳声遥。

    登临渐到希夷境,手拂行云度石桥。

    富春二首(吴融)

    水送山迎入富春,一川如画晚晴新。

    云低远度帆来重,潮落寒沙鸟下频。

    未必柳间无谢客,也应花里有秦人。

    严光万古清风在,不敢停桡更问津。

    秋日富春江行(罗隐)

    远岸平如剪,澄江静似铺。

    紫鳞仙客驭,金颗李衡奴,

    冷叠群山阔,清涵万象殊。

    严陵亦高见,归卧是良图。

    新城道中二首(苏轼)

    (一)

    东风知我欲山行,吹断檐间积雨声。

    岭上晴云披絮帽,树头初日挂铜钲。

    野桃含笑竹篱短,溪柳自摇沙水清。

    西崦人家应最乐,煮芹烧笋饷春耕。


    (二)

    身世悠悠我此行,溪边委辔听溪声。

    散材畏见搜林斧,疲马思闻卷旆钲。

    细雨足时茶户喜,乱山深处长官清。

    人间歧路知多少?试向桑田问耦耕。

    泛富春江(陆游)

    双橹摇江叠鼓催,伯符故国喜重来。

    秋山断处望渔浦,晓日升时离钓台。

    官路已悲捐岁月,客衣仍悔犯风埃。

    还家正及鸡豚社,剩伴邻翁笑口开。

    富春舟中(李桓)

    天下佳山水,古今推富春。

    我行三度至,风景数番新。

    净碧迎窗入,空青拂面匀。

    斑斓工点缀,瘦石自嶙峋。

    鹳山(陈观)

    一山横出大江头,禹凿当年到此留。

    地耸石根迎碧落,天移砥柱立中流。

    社坛夜半风云合,城郭春深紫翠浮。

    几度拂衣登绝顶,海门东去是杭州。

    富春怀古(王义祖)

    潮落空江吹暮笳,孤城壁立浪周遮。

    双台名士真千古,三国英雄第一家。

    子久画添山翠重,赤松碑掩篆文斜。

    西风隔岸芦花里,无数渔舟唱落霞。

    自述诗(郁达夫)

    家在严陵滩下住,秦时风物晋山川。

    碧桃三月花如锦,来往春江有钓船。

     

    • »白描手法

     

    白描手法

     

      白描原来是中国绘画的传统技法之一。运用到文章的描写上,就是不用浓丽的形容词和繁复的修辞语,也不精雕细刻,大加渲染,而是抓住描写对象的特征,用准确有力的笔触,简炼的语言,寥寥数笔就写出活生生的形象来,表现出自己对事物的感受。

    白描手法写人

     

      “一个凸颧骨,薄嘴唇,五十岁上下的女人站在我的眼前,两手搭在髀间,没有系裙。张着两脚,正像一个画图仪器里细脚伶仃的圆规。”

      ——鲁迅《故乡》

      “他留着浓黑的胡须,目光明亮,满头是倔强得一簇簇直竖起来的头发……”

      ——唐弢《琐忆》

     

     

    • Reading1

    A letter about how to learn English well

     

     

    Dear Amy:

    In your last letter, you asked about how to learn English well. Here I’d like to give you some important rules that may lead to success.
    The most important one comes LISTENING. You must listen to UNDERSTANDABLE English. You must listen to English EVERYDAY. That is the key to your English study. 
    Listening to real English will also help with your grammar. The best way is tolisten to stories told in different times: Past, Present and Future. Try to learn with your ears, not with your eyes. 
    In order to improve your speaking, you should learn every word and phrase deeply. It’s not enough to just know its meaning. It’s not enough to just remember it for a test. You must know how and when to use it. Only in this way can you use it naturally and properly in a conversation. Keep this in mind: Learn deeply, speak easily. 
    Good luck with your learning. I know you can do it. 

    Love,
    Maryam

     

    • 标签:
    • 秋天
    • 太阳
    • 四个太阳
    • 阅读
    • 春天
    • 老师
    • 课文
    • 出示
    • 板书
    • 小学
    • 2.
    • 1.
  • 加入的知识群:
    学习元评论 (0条)

    评论为空
    聪明如你,不妨在这 发表你的看法与心得 ~



    登录之后可以发表学习元评论
      
暂无内容~~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