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坑口小学--余慧敏--语文--《盘古开天地》

    普通类
    • 支持
    • 批判
    • 提问
    • 解释
    • 补充
    • 删除
    • 遵义会议放光辉

    遵义会议放光辉
    (女声二重唱、女声与混声合唱)

    苗岭秀,旭日升。
    百鸟啼,报新春。
    遵义会议放光辉,
    全党全军齐欢呼,
    马列路线指航程。
    雄师刀坝告大捷,
    工农踊跃当红军。
    英明领袖来掌舵,
    革命磅礴向前进。

    • 过雪山草地(男高音领唱与合唱)

    过雪山草地(男高音领唱与合唱)

    雪皑皑,野茫茫,
    高原寒,炊断粮。
    红军都是钢铁汉,
    千锤百炼不怕难。
    雪山低头迎远客,
    草毯泥毡扎营盘。
    风雨侵衣骨更硬,
    野菜充饥志越坚。
    官兵一致同甘苦,
    革命理想高于天。

    • 四渡赤水出奇兵(领唱与合唱)

    四渡赤水出奇兵(领唱与合唱)

    横断山,路难行。
    天如火,水似银。
    亲人送水来解渴,
    军民鱼水一家人。
    横断山,路难行。
    低重兵,压黔境。
    战士双脚走天下,
    四渡赤水出奇兵。
    乌江天险重飞渡,
    兵临贵阳逼昆明。
    敌人弃甲丢烟枪,
    我军乘胜赶路程。
    调虎离山袭金沙,
    毛主席用兵真如神。

    • 到吴起镇(齐唱与二部唱)

    到吴起镇(齐唱与二部唱)

    锣鼓响,秧歌起。
    黄河唱,长城喜。
    腊子口上降神兵,
    百丈悬崖当云梯。
    六盘山上红旗展,
    势如破竹扫敌骑。
    陕甘军民传喜讯,
    征师胜利到吴起。
    南北兄弟手携手,
    扩大前进根据地。

    • 报喜(领唱与合唱)

    报喜(领唱与合唱)

    手足情,同志心。
    飞捷报,传佳音。
    英勇的二、四方面军,
    转战数省久闻名。
    历尽千辛万般苦,
    胜利会聚甘孜城。
    全军痛斥张国焘,
    欢呼北上并肩行。
    边区军民喜若狂,
    红旗招展迎亲人。

    • 大会师(混声合唱)

    大会师(混声合唱)

    红旗飘,军号响。
    战马吼,歌声亮。
    铁流两万五千里,
    红军威名天下扬。
    各路劲旅大会师,
    日寇胆破蒋魂丧。
    军也乐来民也乐,
    万水千山齐歌唱。
    歌唱领袖毛主席,
    歌唱伟大的共产党。
    歌唱领袖毛主席,
    歌唱伟大的共产党。

    • 律诗

    律诗

    小问题:通过阅读下面有关律诗的介绍,你能总结出律诗的特点吗?

    近体诗的一种,格律严密。发源于南朝齐永明时沈约等讲究声律、对偶的新体诗,至初唐沈佺期、宋之问时正式定型,而成熟于盛唐时期。

    律诗的格律要求是多方面的。首先要求诗句字数整齐划一,每首分别为五言句、六言句或七言句,简称五律、六律、七律,其中六律较少见。其次对诗句数量有不同限制,通常的律诗规定每首八句。如果仅六句,则称为小律或三韵律诗;超过八句,即在十句以上的律诗,称排律或长律。第三是特定的对偶要求。通常以八句完篇的律诗,每两句成一联,计四联。按照旧时律诗写作的起承转合结构,习惯上称第一联为破题,第二联为颔联,第三联为颈联,第四联为结句。每首的中间两联,即颔联、颈联的上下句都必须是对偶句。排律则除首末两联不对外,中间各联都必须上下句对偶。小律对偶要求较宽,或一二两联,或二三两联,或仅二联要求上下句对偶。第四便是声韵格律的严密要求。

    唐代律诗在定型化过程中和定型后的创作实践中,都存在变例。在定型化过程中,有些律诗不完全按照格式写作,崔颢《黄鹤楼》即前半首古体格调,后半首才合律。此外,由于唐代绝句实质上是截取律诗的一部分而成的,其格律要求也与律诗相同。因而唐代也有称绝句为律诗的,或“谓之小律诗”。

    小问题:通过阅读下面有关律诗的介绍,你能总结出律诗的特点吗?

    近体诗的一种,格律严密。发源于南朝齐永明时沈约等讲究声律、对偶的新体诗,至初唐沈佺期、宋之问时正式定型,而成熟于盛唐时期。

    律诗的格律要求是多方面的。首先要求诗句字数整齐划一,每首分别为五言句、六言句或七言句,简称五律、六律、七律,其中六律较少见。其次对诗句数量有不同限制,通常的律诗规定每首八句。如果仅六句,则称为小律或三韵律诗;超过八句,即在十句以上的律诗,称排律或长律。第三是特定的对偶要求。通常以八句完篇的律诗,每两句成一联,计四联。按照旧时律诗写作的起承转合结构,习惯上称第一联为破题,第二联为颔联,第三联为颈联,第四联为结句。每首的中间两联,即颔联、颈联的上下句都必须是对偶句。排律则除首末两联不对外,中间各联都必须上下句对偶。小律对偶要求较宽,或一二两联,或二三两联,或仅二联要求上下句对偶。第四便是声韵格律的严密要求。

    唐代律诗在定型化过程中和定型后的创作实践中,都存在变例。在定型化过程中,有些律诗不完全按照格式写作,崔颢《黄鹤楼》即前半首古体格调,后半首才合律。此外,由于唐代绝句实质上是截取律诗的一部分而成的,其格律要求也与律诗相同。因而唐代也有称绝句为律诗的,或“谓之小律诗”。

    • 【注释】

    【注释】

    长征:一九三四年十月中央红军从江西、福建出发,于一九三五年十月到达陕北,行程二万五千余里。

    五岭:大庾岭,骑田岭,都庞岭,萌渚岭,越城岭,或称南岭,横亘在江西、湖南、两广之间。

    逶迤:弯弯曲曲延续不绝的样子。

    乌蒙:云贵间金沙江南岸的山脉。

    走泥丸:《汉书•蒯通转》,“阪上走丸”,从斜坡滚下泥丸,形容跳动之快。

    铁索:大渡河上泸定桥,它是用十三根铁索组成的桥。

    岷山:在四川和甘肃边界,海拔四千米左​右。一九三五年九月红军长征经此。

    【鉴赏】

    万里长征是人类历史上空前的伟大壮举,《七律·长征》是诗歌创作史上不朽的杰作。

    56个字,负载着长征路上的千种艰难险阻,饱含着中国共产党的万般豪情壮志。它是中国革命的壮烈史诗,也是中国诗歌宝库中的灿烂明珠。无论对革命史而言,抑或对诗歌史而论,它都是里程碑之作。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首联开门见山赞美了红军不怕困难,勇敢顽强的革命精神,这是全篇的中心思想,也是全诗的艺术基调。它是全诗精神的开端,也是全诗意境的结穴。“不怕”二字是全诗的诗眼,“只等闲”强化、重申了“不怕”;“远征难”包举了这一段非凡的历史过程,“万水千山”则概写了“难”的内外蕴涵。这一联如高山坠石,滚滚而下,牵动着全篇,也笼罩着全诗。“只等闲”举重若轻,显示了诗人视自然之敌若梯米,玩社会之敌于鼓掌的统帅风度。“只”加强了坚定的语气,具有强烈的感情色彩。它对红军蔑视困难的革命精神作了突出和强调,表现了红军在刀剑丛中从容不迫,应付自如,无往不胜的铁军风貌。首联是全诗的总领,以下三联则紧扣首联展开。

    从首联开始,全诗就展开了两条思维线,构造了两个时空域,一个是客观的、现实的:“远征难”,有“万水千山”之多之险;一个是主观的、心理的:“不怕”“只等闲”。这样就构成了强烈的对比反衬,熔铸了全诗浩大的物理空间和壮阔的心理空间,奠定了全诗雄浑博大的基调。

    颔联、颈联四句分别从山和水两方面写红军对困难的战胜,它是承上文“千山”和“万水”而来。诗人按照红军长征的路线,选取了四个具有典型意义的地理名称,它们都是著名的天险,高度地概括了红军长征途中的“万水千山”。在毛泽东诗词中,有很多直书地理名称,且大多是用来表示行军的路线。例如『清平乐.蒋桂战争』“红旗跃过汀江,直下龙岩上杭”,『蝶恋花.从汀洲向长沙』有“百万工农齐努力,席卷江西直捣湘和鄂”等等。这些都是工农红军军事活动的真实记录。那么,由此可看出毛泽东诗词是怎样与中国革命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与其他诗词相比,以地名入诗的作法在本篇更为集中,所显示的空间距离也更大。尤为不同的是:上面所例举的四句词,要强调的是红军行军速度迅猛,气势不可阻挡,红军在画面中具有强烈的动感;而在本词中诗人则是围绕“红军不怕远征难”这个中心思想展开,强调红军对困难的蔑视,是红军指战员内心世界的呈现,所以描写红军是隐态的,借山水来反衬红军的壮举。“腾”、“走”两个动词使山化静为动,是红军精神的外显。一般说来,以地名入诗很难,地名多了很容易出现败笔。但毛泽东却运用得很成功,这不仅是他具备挫万物于笔端的诗才,更具备吐磅礴于寸心的诗情,同时也反映出毛泽东对祖国语言文字锤炼的功底。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一联是写山,也是写红军对山的征服。五岭、乌蒙本是客观的存在物,但当它进入诗人的视野,也就成了审美的对象。所以它不再是单纯的山,而是被感情化了的对象。“逶迤”、“磅礴”极言山之高大绵亘,这是红军也是诗人心中的山,极大和极小正是诗人对山的感知,这里重在小而不在大,愈大则愈显红军长征之难;愈则愈县红军之不怕。重在小也就突出了红军对困难的蔑视。通过两组极大于极小的对立关系,诗人充分地表现了红军的顽强豪迈的英雄气慨。从艺术手法上说,这是夸张和对比。写山是明线,写红军是暗线,动静结合,明暗结合,反衬对比,十分巧妙。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一联是写水,也是写红军对水的征服。红军渡过金沙江和大渡河在长征史上有着重要的意义。金沙江宽阔而湍急,蒋介石梦想利用这一天险围歼红军于川、滇、黔边境。1935年5月红军巧渡金沙江。如果说巧渡金沙江是红军战略战术最富有智慧、最成功的一次战斗,那么强渡大渡河则是红军表现最勇敢、最顽强的一次战斗。大渡河的险恶也不亚于金沙江,且有敌人的重兵把守,狡猾的敌人还拆掉河上泸定桥的木板,只留下十三根铁索。但是英勇的红军硬是冒着敌人的枪林弹雨闯过了大渡河,粉碎了蒋介石企图使红军成为第二个石达开的阴谋。所以这两句所写的战斗都是具有典型意义的。“五岭”“乌蒙”两句通过红军的主观感受直接表现了红军的英雄气慨,这两句则是通过写景来记事,通过记事来表现红军的英雄事迹。

    颈联中的“暖”和“寒”这一对反义词,是诗人精心设计的两个感情穴位。“暖”字温馨喜悦,表现的是战胜困难的欢快;“寒”字冷峻严酷,传递的是九死一生后的回味。两个形容词是精神的巨变,又是感情的裂变,含不尽之意于其中,显无穷之趣于其外,摇曳多姿,起伏跌宕,张驰有致。

    尾联“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是对首联的回应。开端言“不怕”,结尾压“更喜”,强化了主题,升华了诗旨。“更喜”承上文而来,也是对上文的感情收束。红军过五岭、越乌蒙、度金沙、抢大渡,从敌人的重围中杀出一条血路,自然令人欣喜。而现在,红军又翻岷山,进陕北,胜利大会师已为时不远,战略大转移的目的已基本实现,与前面的种种喜悦相比,它自然更胜一筹。“尽开颜”写三军的欢笑,这是最后胜利即将到来的欢笑,以此作结,遂使全诗的乐观主义精神得到了进一步的兀现。

    乌蒙山

    乌蒙山

    五岭之都庞岭

    五岭逶迤

    • 毛泽东诗词的艺术境界

    毛泽东诗词的艺术境界

    小问题:毛泽东诗词的有哪些艺术特点?

    毛泽东诗词是怀着巨大的诗的激情,按照写诗的艺术规律,运用形象思维创造出来的。著名诗人贺敬之评述毛泽东诗词时曾这样说:“毛泽东诗词以其前无古人的崇高优美的革命感情、遒劲伟美的创造力量、超越奇美的艺术思想、豪华精美的韵调辞采,形成了中国悠久的诗史上风格绝殊的新形态的诗美,这种瑰奇的诗美熔铸了毛泽东的思想和实践、人格和个性。在漫长的岁月里,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几乎是风靡了整个革命诗坛,吸引并熏陶了几代中国人,而且传唱到了国外。”

    毛泽东要求文艺家“用辩证唯物论和历史唯物论的观点去观察世界,观察社会,观察文学艺术。”毛泽东诗词正是运用这样的世界观分析和表现社会生活的光辉的典范。比如在《西江月•井冈山》中,毛泽东高度评价了军民团结一心,“众志成城”在战胜敌人中所起的决定性作用,这是他对群众力量无比信任的群众观点的强烈表现。相信群众,热爱群众的思想,就像一条红线贯穿于毛泽东诗词之中。

    毛泽东诗词具有深刻的哲理性。《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写道:“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这就是说,宇宙间无穷无尽的事物都要经历产生--发展--消亡的过程,都是作为过程而存在的。正如马克思所说,“世界不是一成不变的事物的集合体,而是过程的集合”,人类社会同样是如此。沧海与桑田总是更迭着的,新生也总是战胜腐朽。正是“虎踞龙盘今胜昔,天翻地覆慨而慷”,“一唱雄鸡天下白,万方乐奏有于阗”。

    毛泽东是一位伟大的马克思主义的理想主义者,他在诗词中热情地讴歌革命的人生理想,赞美为实现理想而进行的壮丽的斗争。《七律•长征》是革命现实主义和革命浪漫主义相结合的诗歌典范。它既写出了红军长征所经历的千难万险,又把红军为了实现北上抗日的革命理想而排除一切障碍,不怕牺牲的崇高精神发挥到极致,达到了内容和形式完美的统一,可以称之为艺术精品,千古绝唱。诗的题材是从二万五千里长征的斗争生活中提炼出来的,但是诗人并没有刻意渲染战争的残酷与牺牲,而是集中笔力表现了长征取得胜利,实现了革命理想的喜悦和对于艰难困苦的蔑视。

    在毛泽东诗词中讴歌人生的革命理想,战胜困难的警句,时时出现,美不胜收。如“不到长城非好汉”、“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欲与天公试比高”、“风樯动,龟蛇静,起宏图。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红雨随心翻作浪,青山着意化为桥”、“天生一个仙人洞,无限风光在险峰”、“金猴奋起千钧棒,玉宇澄清万埃”、“独有英雄驱虎豹,更无豪杰怕熊罴”、“四海翻腾云水怒,五洲震荡风雷激。要扫除一切害人虫,全无敌”等等。在那月没星沉,夜色如磐的日子里,这种革命理想曾像熊熊燃烧的火炬,照耀着人民前进的道路;在那电闪雷鸣、暴风雨来临的时候,这种革命理想曾像展翅高翔的海燕,呼唤着人民向黑暗、腐朽的势力冲击;在那硝烟迷漫、战火纷飞的岁月,这个革命理想像嘹亮的号角,鼓舞着人民去奋勇杀敌;在当前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历史阶段,这个革命理想则像振奋人心的金鼓,催促着人民去乘风破浪,锐意改革,创造奇迹。

    毛泽东1928年在井冈山创作的《西江月•井冈山》,连同他在这一时期创作的《清平乐•蒋桂战争》、《采桑子•重阳》、《如梦令•元旦》、《减字木兰花•广昌路上》、《蝶恋花•从汀州向长沙》、《渔家傲•反第一次大“围剿”》、《清平乐•会昌》等九篇精品构成了一组气势雄伟,笔力千钧的井冈山道路的胜利凯歌。这一组意境超拔,诗采飞扬的词,多是“在马背上哼成的”。它们是伟大革命领袖的战斗豪情与杰出诗人的创作激情浑然一体结成的革命诗词的奇葩。

    毛泽东诗词在读者心灵里铸造美的殿堂。毛泽东诗词中的美是对自然与社会生活中的美的概括与升华。它表现美的重要特色是善于把自然美与社会美融为一体,通过栩栩如生,呼之欲出的自然美的艺术形象,表现出社会美的内容。

    在我国的诗史上,第一个大量描绘自然美,并把对自然美的描绘与对国家和人民的命运的关切结合起来的诗人是屈原。这是中国古典诗歌的一个优良的传统。杜甫的“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春望》);岳飞的"怒发冲冠,凭栏处,潇潇雨歇"(《满江红》)等都是这一传统的代表作。毛泽东的诗词继承了这个优良传统。在他的诗词中全不涉及自然美的作品,为数很少;而单纯描写自然美的几乎没有。《沁园春•雪》这首词,上半阕写北方的雪景,结合长城、黄河、秦晋高原来写,大气包举,景象雄伟;在雄伟中写出祖国河山的壮丽:长城、大河,远近映衬,动静结合,错综生辉,描绘出一幅天低野阔、一望无际的壮美的雪景图。然而,这只是太阳不出来的时候的景色,待到雪止云开,阳光普照时,景色又推向更高的档次,“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这里的红日白雪,交相辉映,美丽动人,画面开阔,气势磅礴,诗意盎然。下半阕以“江山如此多娇”的警句,既总括了前边雪景的美的境界,又引出了诗人要突出歌颂的理应主宰这美丽江山的“风流人物”。从祖国江山的壮丽写到历史上功业显赫的大人物:秦皇、汉武、唐宗、宋祖、成吉思汗;从历史唯物主义高度,指出他们作为封建主义的政治家、军事家的阶级和时代的局限性。诗词造诣精湛的优秀诗人柳亚子高度评价这首词的美学价值,认为“毛润之沁园春一阕,余推为千古绝唱,虽东坡、幼安,犹瞠于其后,更无论南唐小令,南宋慢词矣”。

    (文/翁扬 余飘 《毛泽东百周年纪念》)

    • 长征途中的毛泽东诗词

    长征途中的毛泽东诗词

    长征时期,是马背诗人——毛泽东的多产时期,这些诗词以其革命浪漫主义情怀诠释了长征,给人以悲壮之美,历史是美的化身,诗化的历史更令人荡气回肠。这一时期,毛泽东共写有七首诗词,按时间先后串联起来就构成了一部史诗般的长征史。

    《清平乐•会昌》(1934年夏)

    东方欲晓,莫道君行早。
    踏遍青山人未老,风景这边独好。
    会昌城外高峰,颠连直接东溟。
    战士指看南粤,更加郁郁葱葱。

    注释:此时红军形势危急!蒋介石推行“攘外必先安内”的政策,1933年10月蒋介石调军百万发动第五次“围剿”,由于博古、李德执行王明的“左”倾军事路线,红军没能打退敌人“围剿”,陷入极其危险境地。1934年7月,敌人向中央根据地中心推进,形势危急,23日凌晨毛登临会昌山,“心情是郁闷的”,在黎明清风中感慨吟咏。一边展望风景,一边励志警醒。提醒自己及他人应加倍努力,不能有丝毫懈怠。刚刚是“踏便青山”的过去,又迎来“郁郁葱葱”的将来,摒弃颓废悲哀,英俊伫立,斗志满怀,“东方欲晓”——空前绝后、举世瞩目的长征却要开始了。

    《十六字令三首》(1934—1935年)

    山,快马加鞭未下鞍。惊回首,离天三尺三。
    山,倒海翻江卷巨澜。奔腾急,万马战犹酣。
    山,刺破青天锷未残。天欲堕,赖以拄其间。

    注释:这三首都是描写红军长征途中湘贵一带群山险峻形势的。诗人自己也说过一句饶有兴味的话:“我们在山上,他(蒋)在水边”,(《抗战胜利后的时局和我们的方针》)。毛依山立业,在山区建立新理想、新风格、新秩序、新制度,以山为基地打敌人,山之雄伟走势象征壮志豪情,顶天立地之山,象征诗人及红军作为民族中流砥柱的作用。一幅巨型红军万马奔腾图展现在我们的眼前。

    《忆秦娥•娄山关》(1935年2月)

    西风烈,长空雁叫霜晨月。霜晨月,马蹄声碎,喇叭声咽。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从头越,苍山如海,残阳如血。

    注释:这首词是在遵义会议后,二渡赤水,打败贵州军阀五家烈,取得长征以来最大一次胜利。毛随中央军委纵队登上娄山关,极目四望时所作。“西风烈”,英雄苍凉之心境:“万里长征,千回百折,顺利少于困难不知多少倍,心情是沉郁的”。毛虽执掌军权,但正视红军的现实处境,犹如“霜晨月”,“马蹄声碎,喇叭声咽”。“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即便是过去遭到一些失败但可以从头越,在如海的青山,如血的夕阳中遥望祖国万里河山,苍凉沉雄、壮丽博大,于是我们暗下决心,克服万重困难,直致最后获得成功。它对于升华我们的精神起到了某种神奇般的效应。

    《念奴娇•昆仑》(1935年10月)

    横空出世,莽昆仑,阅尽人间春色。飞起玉龙三百万,搅得周天寒彻。夏日消溶,江河横溢,人或为鱼鳖。千秋功罪,谁人曾与评说?
    而今我谓昆仑:不要这高,不要这多雪。安得倚天抽宝剑,把汝裁为三截?一截遗欧,一截赠美,一截还东国。太平世界,环球同此凉热。

    注释:诗人在此以昆仑象征祖国,并站在一个高度评说祖国几千年历史的功过是非,长征即将结束,下阕诗人挺身而出,直面昆仑并在最后两行预言他所坚信的理想必将普行于全人类,彻底埋葬欧、美、日帝国主义。

    《清平乐•六盘山》(1935年10月)

    天高云淡,望断南飞雁。不到长城非好汉,屈指行程二万。六盘山上高峰,红旗漫卷西风。今日长缨在手,何时缚住苍龙?

    注释:1935年6月红一军过泸定桥翻越夹金山到达懋功与红四方面军会师,是长征史上大事,兵力达10万,为开创新局面创造有利条件。红军陕甘支队继续北上,攀上海拔3000米的万里长征最后一座主峰六盘山,冲破国民党军队最后一道封锁线,毛心潮澎湃,写下这首词。毛面对西部高天白云,阵阵南飞的大雁,诗人一抒胸怀,以闲远欢欣之眺望又要开始的新的长征。高山之巅,红旗猎猎,将士们在山峰间盘旋前进,总有一天将消灭国民党反动派,夺得最后胜利。

    《六言诗给彭德怀同志》

    山高路远坑深,大军纵横驰奔。
    谁敢横刀立马?惟我彭大将军!

    注释:越过六盘山,红军遇东北军和马鸿宾的三个骑兵团,为不让敌人进入陕北革命根据地,毛泽东决定“砍尾巴”,彭德怀指挥一、二纵队败其骑兵2000多人,敌人不敢再来干扰,这是红军到达陕北后的第一个大胜仗,毛兴奋赠诗一首,歌颂英勇的红军和彭德怀。10月19日抵吴起镇。红军长征取得传奇性胜利。在国内外产生广泛影响,在上海的鲁迅发来贺电:“英雄的红军将领和士兵们,你们的英勇斗争,你们的伟大胜利是中华民族解放史上最光荣的一页!全国民众期待着你们取得更大胜利。”

    • 西江月·井冈山(1928秋)

    西江月·井冈山(1928秋)

    山下旌旗在望,山头鼓角相闻。敌军围困万千重,我自岿然不动。
    早已森严壁垒,更加众志成城。黄洋界上炮声隆,报道敌军宵遁。

    【注释】

    井冈山:在江西西部及湖南东部,方圆五百里。

    岿(kui1)然:高峻独立。

    黄洋界(gai4):井冈山五大哨口之一,另四个是八面山、双马石、朱沙冲、桐木岭。

    【题解】

    一九二八年八月,湖南省委特派员杜修经命令红二十八团和二十九团下井冈山开赴湘南。赣军乘虚进攻井冈山。八月三十日,四个团的敌军攻打黄洋界。当时山上只有红三十一团一营的两个连。打到下午,红军子弹所剩无几,靠石块御敌。在此关键时刻,红军扛来一门坏的迫击炮和仅有的三发炮弹。前二发都是哑炮,第三发不但响了,而且恰巧落在敌军指挥部,上山之敌慌忙撤退。红军在哨口守了一夜,第二天发现山下空无人影,原来敌军以为红军主力二十八团(只有南昌起义的正规军改编的二十八团有炮)已经回到井冈山,因此连夜撤走了。

    【作法】

    西江月是极少数平仄韵混押的词之一,毛泽东在这首词里是以湖南方言押的韵。

    • 飞上蓝天的恐龙

    知识宝库

    恐龙图片

     

     

     

    鸟类图片

     

    拓展阅读一

    小问题:恐龙这个词是怎么来的?

    恐龙的含义 

        当初发现恐龙的时候,是一种巨大的化石。这使人们相信恐龙是一种巨大又恐怖的动物。所以才取了恐龙这一词。
        恐龙是中生代末期已经绝灭了的一些在陆地或沼泽附近生活的爬行动物的总称,在古动物学上指的是古代爬行动物中的两大类,一类叫蜥龙类,一类叫鸟龙类。
        地球诞生于46亿年前,直到35
    亿年前才出现最早的生物,而恐龙则在三叠纪前才诞生的。

     

    小问题:恐龙的食性是什么?

    恐龙的食性

        很多恐龙都是草食性的,其中包括了体型最大的蜥脚亚目恐龙,以及所有的鸟臀目恐龙。事实上,恐龙吃植物要比吃肉麻烦多了,因为植物是由纤维素和木质素构成的,这些坚韧物质必须先被分解处理后,才能被胃消化。为了解决这个问题,草食性恐龙演化出各种解决方法,例如:蜥蜴亚目恐龙根本不咀嚼,直接把咬下的食物吞进肚里,让胃里的细菌来发酵食物或让它们故意吃下去的小石子来磨碎食物。鸭嘴龙类的恐龙具有特殊的牙齿,可以先咬碎及研磨食物;角龙亚目的恐龙则用格外强壮的颚骨和利剪般的牙齿撕碎坚韧植物。

    例如:

       恐手龙:肉食      胡氏贵州龙:肉食

       合川马门溪龙:植食    跃龙:肉食

       霸王龙:肉食      鱼龙:肉食

       禄丰龙:植食      慈母龙:草食

       剑龙:草食       暴龙:肉食

       沧龙:肉食         伪龙:肉食

       芙蓉龙:草食    黑瑞龙:肉食……

     

    小问题:恐龙灭绝说有几种?你认为恐龙为什么会灭绝?

    恐龙灭绝说


        恐龙原是地球上的庞(pánɡ)然大物,曾经在地球上生活了大约一亿七千万年之久。比我们人类的历史长多了。可是,后来恐龙一齐神秘地消失了。它究竟是怎么灭绝的?科学家们作了种种推测。

        有人认为是由于地球上突然变得寒冷,植物大量死亡,以植物为食的恐龙就难以生存,其他恐龙也受不了严寒而死亡。有人认为是宇宙行(xínɡ)星撞击了地球,尘埃遮住了太阳长达三个月,恐龙因此灭绝了。 

        还有种种说法:很多动物经常偷吃恐龙蛋,使恐龙绝了后;突然出现的传染病,使恐龙灭绝……各种说法不一,都不足以使人信服。恐龙的灭绝,至今仍然是科学上的一个谜。

    小问题:恐龙有哪些种类,怎么区分?

    恐龙的种类

        恐龙的种类很多,科学家们根据它们骨胳化石的形状,把它们分成两大类,一类叫做鸟龙类,一类叫做蜥龙类。根据它们的牙齿化石,还可以推断出是食肉类还是食草类。这只是大概的分类,根据恐龙骨胳化石的复原情况,我们发现,其实恐龙不仅种类很多,它们的形状更是无奇不有。这些恐龙有在天上飞的,有在水里游的,有在陆上爬的。下面我们就来大概认识一下它们吧。

        翼手龙生活在白垩纪,它们的骨胳在欧洲被发现。翼手龙并不是很大,它的翅膀不过22厘米左右。但是风神翼龙的翅膀却长达12米,像公共汽车那么大。美国科学家曾经发现过一种翼龙,它的翅膀长达15米以上,如果我们今天能看到它,说不定会以为是飞机在天上飞呢。很多会飞的鸟龙都有些像今天的蝙蝠,它们好像用一双手撑起巨大的翅膀,于是,又有翅膀又有利爪成了它们的一大特点。有人认为,后来的鸟类就是由它们演化来的。

        在恐龙统治陆地的时候,海洋也同样被一些巨大的爬行动物占领着。它们与陆地上的恐龙和空中的翼龙是近亲,也用肺呼吸空气,一般也产卵。它们是海洋中的霸主,有些长着锋利的牙齿,为的是捕食其他鱼类。这些爬行动物多多少少长得有些像今天的鱼类,有人就认为它们是鱼变的,也有人认为今天的鱼是它们变的。这些海中巨怪也有不少种类,像我们今天有的鳗、龟、蛇、鳄等等,过去也都有相似的种类。如鳗龙,如蛇颈龙等等。薄板龙是最长的蛇颈龙,全长可达15米。它的脖子大约为躯干的两倍。

        鳗龙是蛇颈龙的一种,在日本发现过它们的化石,经测量,它们的身长约7、8米。而且它们有锋利的牙齿。科学家们在发掘原角龙巢穴的时候意外地发现了一具小型恐龙化石。它跑到原角龙的巢里去做什么?经过研究,原来它是一个专门偷吃恐龙蛋的小坏蛋。它的嘴里没有牙齿有一根尖刺那就是它用来刺破并吸取蛋汁用的工具。

        陆地上的恐龙是我们最熟悉的了,这也许是因为它们的骨胳化石更容易被保留下来的缘故。现在发现的这类恐龙很多,有兽龙类,如异齿龙;剑龙类,如剑龙;甲龙类,如森林龙;角龙类,如三角龙;雷龙类,如雷龙等等。

        异特龙是是一种凶猛可怕的食肉恐龙,它的一张大嘴可以一下子吞下一头小猪。它的牙齿全都向里弯曲,猎物被它咬住就休想逃出来。

        原角龙生蛋时往往是几只雌龙共用一个窝,大家轮流一圈一圈地产蛋。看来它们很讲团结呢。

        三角龙是角龙的一种。它的鼻子上有一只角,像犀牛,眼睛上有两只角,又像牛。这三只角都有1米长,是它们打架的有力武器。

        栉龙的头上长着一个引人注目的管子,里边有细细的通道。空气经过时就会发出低沉的声音,可以用来吓跑敌人。也有人认为,那是它们在潜水时用来通气用的,究竟是做什么用的,目前还没有定论。

        雷龙是恐龙中最大的一种,有的身长达30米以上,有6层楼那么高。它们都是食草或树叶的动物。我们在博物馆见到的一些恐龙化石,大多就是这种恐龙。

    思考:

        体形巨大的翼龙是怎么飞上天的?对此,科学家们有不同的认识。一些人认为,那些巨大的翼龙根本就不会飞,它们不能像鸟儿一样振动自己的翅膀,但是它们可以先爬到高处,迎风张开巨大的双翼,这样就可以借助上升气流,使自己在空中滑翔。另一些人认为,翼龙翅膀上的膜非常坚硬,而且翅膀的外侧有像框架一样的筋骨相连,所以它们能像鸟儿一样扇动翅膀。由于它们的翅膀非常大,稍稍拍动一下就可以获得巨大的反作用力,使自己飞起来。这两种观点究竟哪一个是正确的,目前还没有结论,也许不久的将来,你就可以破解它呢?

    鸟类与恐龙有亲缘关系的依据是什么 ? 

        1 、骨骼:恐龙和鸟类的相似性是非常多的,至少有一百多种,而且它们当中的很多种,都是鸟类和恐龙独有的,在别的动物当中发现不了的,所以说这种骨骼形态就为鸟类和恐龙有很近的亲缘关系提供了很好的证据。 
        2 、行为:窃蛋龙具有像鸟类一样的孵卵行为,从动物行为学上证实了小型兽脚类恐龙和鸟类的关系很近。 
        3 、羽毛:在小型、无飞行能力的恐龙中,羽毛的发育最早是为了保温,它的出现明显早于鸟类的飞行。 

    化石研究为鸟类起源于恐龙提供新证据 

        新华网洛杉矶12月2日电(记者陈勇)德国和美国科学家对迄今最完整的始祖鸟化石进行分析后发现,始祖鸟长着与兽脚类恐龙相似的脚。这一发现为鸟类起源于恐龙的理论提供了新的支持。

        始祖鸟是迄今所知最古老的鸟类祖先。19世纪中晚期,科学家在德国巴伐利亚的石灰岩层中首次发现生活在约1.5亿年前的始祖鸟化石。近年来,中国等国的古生物学者发掘了更多的始祖鸟化石,已部分证明始祖鸟和食肉的兽脚类恐龙有最近的亲缘关系,支持了鸟类起源于恐龙的理论。

        迈尔等人发现,始祖鸟的脚与现代鸟类大不相同,更接近于兽脚类恐龙。最明显的特征是它的第二个脚趾可以过度伸展,与小盗龙、鸟脚龙等恐龙的脚部几乎一样;此外,这只始祖鸟的第一个脚趾向内生长,不像鸟类的脚趾那样向外伸展,而有些类似于人类手掌的大拇指;而且它的颚骨向四方放射生长,有明显的兽脚恐龙遗传特征。科学家说,这具化石不仅显示出鸟类起源于兽脚恐龙,也表明始祖鸟不像现代鸟类那样拥有能攀住树枝的脚趾,因而不会在树枝上栖息。与其说始祖鸟是鸟类,还不如说它更像迅猛龙、恐爪龙等兽脚恐龙。 

    恐龙和鸟类的亲缘关系的证据 

        恐龙变成了鸟类是大多数科学家赞成的一种进化假说,也有很多化石证据。其中一个有力的证据,就是一些恐龙在向鸟类进化的过程中具有了鸟类的孵卵习性。

        镰刀龙是窃蛋龙的近亲,它有着一副非常奇怪的长相:它的头像食草动物,可是前肢又像凶猛的食肉动物,长有弯曲尖锐的大爪子,它的肚子臃肿而大,脚则又宽又短,堪称恐龙世界中的 “ 四不像 ” 。其实,尽管它的外形奇特,但它和小巧的鸟类还有着很近的亲缘关系。我国辽西发现的一种名叫北票龙的镰刀龙,身体上长着和鸟类羽毛相似的结构。

        带羽毛恐龙化石的发现始于 1?996 年 9 月。当时有人发现了一种奇特的动物化石:它个体大小类似家鸡,头很大,满嘴长着带有小锯齿的尖锐牙齿,前肢非常短,尾巴却出奇地长;在这个动物的背部,从头到尾长着毛状的结构。这种被命名为 “ 中华龙鸟 '' 的动物就是世界上发现的第一种长着原始羽毛的恐龙。

     

    小问题:谁最先发现了恐龙,怎么发现的?

    谁最先发现了恐龙

        在英国南部的苏塞克斯郡有一个叫做刘易斯的小地方。180年前,这里曾经住着一位名叫曼特尔的乡村医生。这位曼特尔先生对大自然充满了好奇心,特别喜爱收集和研究化石。行医治病之余,他常常带着妻子一起爬山涉水去寻找和采集化石,足迹踏遍了周围有岩层出露的沟沟坎坎。久而久之,曼特尔夫人也成了一位“自然之友”和化石采集高手。

        1822年3月的一天,天气非常的寒冷,可是曼特尔先生还是照常出门去给病人看病。夫人在家里等着丈夫回来,心理总是惦记着他会不会着凉。后来,曼特尔夫人实在坐不住了,就带上一件丈夫的衣服出门向着他出诊的方向去迎接他。她走在一条正修建的公路上,公路两旁新开凿出的陡壁暴露出一层层的岩石。她习惯性地边走边观察两边新裸露出来的岩层,忽然,一些亮晶晶的东西引起了她的注意。“这是什么东西呢?”她一面自言自语,一面走上前去仔细观看。哇!原来是一些样子奇特的动物牙齿化石。这些化石牙齿太大了,曼特尔夫人从来没有见到过这么大的牙齿。发现的兴奋使得曼特尔夫人忘记了给丈夫送衣服这件事。她小心翼翼地把这些化石从岩层中取出来带回了家里。  

        晚些时候,曼特尔先生回到了家中。当夫人将新采集到的化石呈现在他眼前的时候,他惊呆了。他见过许许多多远古动物的化石牙齿,可是没有一种能够与这么大、这么奇特的牙齿相似。


        在随后不久,曼特尔先生又在发现化石的地点附近找到了许多这样的牙齿化石以及相关的骨骼化石。为了弄清这些化石到底属于什么动物,曼特尔先生把这些化石带给了法国博物学家居维叶,请这位当时在全世界都是最有名的学者给予鉴定。

        说实在的,居维叶也从来没有见过这类化石,而他读过的所有的由前辈科学家撰写的书籍和论文中也从来没有提到过这种化石。不过,居维叶还是根据他掌握的相当丰富的动物学知识做了一个判断,他认为牙齿是犀牛的,骨骼是河马的,它们的年代都不会太古老。   曼特尔先生对居维叶的鉴定非常怀疑,他认为居维叶的结论太草率了。他决定继续考证。从此,只要一有机会,他就到各地的博物馆去对比标本、查阅资料。

        两年后的一天,他偶然结识了一位在伦敦皇家学院博物馆工作的博物学家,此人当时正在研究一种生活在中美洲的现代蜥蜴——鬣蜥。于是,曼特尔先生就带着那些化石来到伦敦皇家学院博物馆,与博物学家收集的鬣蜥的牙齿相对比,结果发现两者非常地相似。喜出望外的曼特尔先生就此得出结论,认为这些化石属于一种与鬣蜥同类、但是已经绝灭了的古代爬行动物,并把它命名为“鬣蜥的牙齿”。   后来,随着发现的化石材料越来越多,人类对这些远古动物的认识也越来越深入,我们知道所谓的“鬣蜥的牙齿”这种动物实际上是种类繁多的恐龙家族的一员;它确实与鬣蜥一样属于爬行动物,但是它与真正的鬣蜥的亲缘关系比起与其它种的恐龙的关系还要远呢!但是,按照生物命名法则,这种最早被科学地记录下来的恐龙的种名的拉丁文字并没有变,依然是“鬣蜥的牙齿”的意思。不过,它的中文名称则被译成为禽龙。
       

        因此请记住:禽龙是科学史上最早记载的恐龙。同时,别忘了曼特尔这个名字以及他那位热爱大自然的妻子。

    拓展阅读二

    小问题:这个地质公园以什么为特色?

    恐龙国家地质公园

        甘肃刘家峡恐龙国家地质公园位于永靖县盐锅峡水库库区北岸。公园占地面积15km2。地质公园以成群的恐龙足印为主体。刘家峡恐龙足印群,保存十分完整和清晰。同时,在同一岩层层面上保存有恐龙卧迹、层部拖痕及粪迹等,构成了足印、卧迹、拖痕和粪迹共存的场面。在710m2的岩层面上发现了8类30组270个足印,其中包括两类巨型蜥脚类、两类兽脚类、一类似岛龙类和其他三类形态独特、尚未归属的足印,代表8个属种。在同地点出现如此多样的食植类和食肉类恐龙足印,在国内尚属首次,在世界上也极为罕见。刘家峡恐龙足印群中最大的一组蜥脚类足印后足印长150cm,宽120cm,前足印长70cm,宽110cm,步幅375cm,左右足印外侧缘间距345cm,为世界之最,而且该类足印前足小,后足大,前后足足印成对出现并有规律地部分叠覆,为国内外首次发现。公园内还发现了恐龙骨骼化石。为进一步研究恐龙的类别和研究足印遗迹与造迹生物之间的关系提供了重要线索。恐龙足印化石是研究恐龙生理和生活习性的珍贵材料,其形态、排列方式和组合特征能够真实地反映相当一部分生理特征和生活习性,如个体大小、四足或两足行走运动方式、群居或独居生活方式等,同时能够为研究恐龙生活环境和生物类别提供重要依据。由于恐龙类别多样,形态古怪,并以体躯巨大而著称,在成功地统治地球长达1.6亿年之后,以大约6500万年前全部消失。恐龙从发生到繁盛、从衰落到绝灭的整个演化过程充满着传奇和神秘色彩。相信甘肃刘家峡恐龙国家地质公园将吸引众多学生和社会各界人士参观考察,使其成为最受青睐的、津津乐道和普遍关注的地质公园。

     

    小问题:恐龙灭绝是“飞来横祸”吗?

    飞来横祸?--恐龙灭绝之谜

    1、恐龙灭绝的原因是古生物学上的最大悬案,对其解释主要有地球环境改变说和陨石撞击说两种,还没有定论。有人以为这个悬案已有了定论,把陨石说拿来作为反对进化的依据,是可笑的。

    2、如果恐龙灭绝真的是由于陨石撞地球引起的,进化论是不是就不成立呢?答案是否定的。根据自然选择学说,环境的改变对物种进行选择,而环境的改变有各种各样的因素,陨石可以是其中一种。当大陨石撞击地球时,引起了全球性的环境(比如说气候)改变,恐龙适应不了这种转变,灭绝了,其他的物种,特别是原始哺乳类和鸟类则生存了下来。可见,进化论对此的解释没有任何的困难,那些相信陨石说的人绝大部分是进化论者(今天的古生物学家中不信进化论的恐怕找不出几个。)

    小问题:你知道无齿翼龙吗,它们有什么特点?

    飞翔着的无齿翼龙

        这是属于翼手龙类的一种的无齿翼龙。它们翼展7米,头部巨大,喙很长,喉颈部有皮囊,嘴里完全无牙齿,可能像现在的鹈鹕一样用大嘴吞食鱼类。也许是为了取得头部的平衡,头顶上有一个大大的向后伸出的骨冠。

        这种翼龙不能长时间的振翅飞行,要借助高空气流滑行飞越海洋。休息时,可能像蝙蝠那样用后肢倒挂在树枝上,也能收拢翅肢用四肢在地面作短距离爬行。

        它们主要生活在侏罗纪的晚期,我们可以想象,那时一群群鸟一样的无齿翼龙在天空自由的飞翔,时而降落在水边玩耍,时而翱翔在水面上,时而又扎向水面叼得一只鱼作为盘中餐。

    小问题:海洋恐龙的生活环境经历了哪些变迁?

    海洋恐龙生活环境及变迁

        中生时代的海洋与今天的海洋有很大不同,当时的海域比今天的要大,并且南北极没有冰盖,世界上绝大多数地区的海水是温暖的,鱼类及热带珊瑚等动物的分布范围比现代大得多,从而为这些海洋爬行动物提供了广阔的生存与活动空间。

        幻龙类、齿龙类在三叠纪末绝灭,同时鱼龙类也受到严重影响,但进入侏罗纪的鱼龙类又重新成为重要的海洋动物类群。

        侏罗纪和白垩纪,鱼龙类和蛇颈龙类是最具特色的海洋爬行动物,也是最适应海洋生活的爬行动物类群,但它们在白垩纪末,同陆地上的恐龙和空中的翼龙最终从地球上销声匿迹,这些爬行动物的大规模灭绝至今仍是一个未解开之谜。

        虽然鳄类和蜥蜴类还生活在现在的世界上,但作为中生代时在海洋中生活的地龙类和沧龙类,它们的生存时间却很有限。

        海龟类在白垩纪才开始出现,是自恐龙时代唯一成功生活到今天的海洋爬行动物类群。

    小问题:恐龙是如何进化的?

    看恐龙究竟如何进化

        恐龙一直在进化和适应各种不同的栖息地。我们从某些化石(例如在美国德克萨斯州帕拉克西河床上发现的恐龙足迹化石)可以知道,有些恐龙如腔骨龙、剑龙和禽龙等,成群生活。有些足迹化石记录着成千上万的动物,可以证明迁徙的路线。有些恐龙如异特龙,单独或小群捕猎,鸭嘴龙在森林里以植物为食,有些恐龙如窃蛋龙,主要吃恐龙蛋或甲壳动物。

        过去还认为,恐龙是行动迟缓而笨拙的动物,其生活方式很象现代的爬行动物。但最近的证据显示,有些恐龙远比我们想象的要更加活跃。大多数恐龙能直立起来,腿和足的结构更象鸟类而不是爬行动物。我们还无法确定恐龙是和爬行动物一样是冷血动物,还是和鸟类和哺乳动物一样是温血动物。目前一般认为,恐龙与鸟类的亲缘关系比蜥蜴更近,鸟类学对我们研究恐龙更有借鉴作用。

        有一个谜团令古生物学家、地质学家和生物学家困惑了两百多年 - 恐龙如何以及为何灭绝。关于恐龙灭绝的原因,众说纷纭,如动物区系变化(白垩纪-第三纪的边界事件)和小行星撞击等。尽管所有这些推论都言之凿凿,但没有一个得到证实。我们知道恐龙于白垩纪末逐渐走向衰亡,可能灭绝于第三纪初大约六千六百万年前。开启过去的钥匙或许仍然埋藏在未来中。

    小问题:不同种类的恐龙生活时间和环境是什么?

    恐龙的生活环境

       恐龙在很久很久以前生活在地球上,样子像现在的爬行动物。它们的皮干燥有鳞。它们生蛋,多半像蜥蜴和蛇一样是冷血的。它们的腿长在身体底面,不像现在有些蜥蜴那样腿在身体两侧伸张出去。

        它们有什么相似的地方?

        恐龙像蛇和其他的爬行动物一样,生下硬壳的蛋。它们和现在的蛇、蜥蜴一样,皮是干的,而且有鳞。它们的体温大都和周围的温度一样冷或热。恐龙、蛇和鳄鱼都是爬行动物。

       恐龙住哪里?根据恐龙存活的时间和环境,大致分为以下几种:

       梁龙,禽龙,剑龙等大型的兽足类一般生活在陆地上,它们的家一般在平原上(在当时,平原是很多的)它们筑巢在潮湿温暖的土地上,一般都是用爪子在地上拍出一个圆形的坑,并在里面产卵。

        鸭嘴龙,腕龙等一些兽足类则生活在有水源的森林边上,吃叶子、树枝、松针、及柔软的水生植物。

        霸王龙,暴龙等则追随着食草恐龙的行踪,四海为家……

        翼龙则筑巢在海边的悬崖上,用草筑巢,并在里面产卵。

    小问题:恐龙与鸟类有什么血缘关系?

    鸟与恐龙血缘关系之谜

        恐龙一直在进化和适应各种不同的栖息地。我们从某些化石(例如在美国德克萨斯州帕拉克西河床上发现的恐龙足迹化石)可以知道,有些恐龙如腔骨龙、剑龙和禽龙等,成群生活。有些足迹化石记录着成千上万的动物,可以证明迁徙的路线。有些恐龙如异特龙,单独或小群捕猎,鸭嘴龙在森林里以植物为食,有些恐龙如窃蛋龙,主要吃恐龙蛋或甲壳动物。

        过去还认为,恐龙是行动迟缓而笨拙的动物,其生活方式很象现代的爬行动物。但最近的证据显示,有些恐龙远比我们想象的要更加活跃。大多数恐龙能直立起来,腿和足的结构更象鸟类而不是爬行动物。我们还无法确定恐龙是和爬行动物一样是冷血动物,还是和鸟类和哺乳动物一样是温血动物。目前一般认为,恐龙与鸟类的亲缘关系比蜥蜴更近,鸟类学对我们研究恐龙更有借鉴作用。

        有一个谜团令古生物学家、地质学家和生物学家困惑了两百多年 - 恐龙如何以及为何灭绝。关于恐龙灭绝的原因,众说纷纭,如动物区系变化(白垩纪-第三纪的边界事件)和小行星撞击等。尽管所有这些推论都言之凿凿,但没有一个得到证实。我们知道恐龙于白垩纪末逐渐走向衰亡,可能灭绝于第三纪初大约六千六百万年前。开启过去的钥匙或许仍然埋藏在未来中。

    小问题:翼龙是鸟类、蝙蝠的祖先吗?

    翼龙

       几乎要作为恐龙时代的绝唱,翼龙是相当有魅力的一种动物。

        早期的翼龙无疑是爬行动物,卵生,体表无被毛,翅为皮膜,无羽,不可振翅飞翔,只能靠风力滑翔,翅骨为掌骨变形而成,四肢行走。

        然而晚期的翼龙化石,吸引了许多科学家的目光,也提出了越来越多的疑问。

        迹象显示,晚期的翼龙具备了横越大西洋的能力,这显然不是滑翔可以做到的。从某些方面来说,他们具有了向鸟类进化的趋向,辽宁等地发掘的化石中可以看到,开始有被覆羽毛的翼龙出现,这是恒温动物的特征之一,而之前的爬行动物,无一不是变温动物。此外,晚期的某些翼龙骨骼中出现空腔,这也是鸟类骨骼的一大特色。但目前已有较确凿的证据,证明鸟类并非翼龙的后代。并且两者掌骨的变形方式,存在着较大的差异。

        那么翼龙是不是蝙蝠的祖先呢,科学家同样找出了两者的许多共同点,然而也推翻了两者具有血缘关系的推断。当然蝙蝠是哺乳动物,它们与翼龙的不同之处是比与鸟类要大得多的。

        因此最大的可能是,晚期的翼龙出现了两个分支,分别向今天的鸟类和蝙蝠的方向进化,然而由于恐龙突如其来的灭绝,这种进化的脚步被阻断了,此后残留的物种和新出现的物种继续进化,形成了今天的生物界。

        此外,有大量的翼龙化石,有着极度痛苦扭曲的姿势。这表明恐龙的灭绝,是一个迅速而剧烈的过程。

        距今2亿年的飞行爬行动物新类群-吉大翼龙。上面是科学家电脑复原的吉大翼龙,下面是它的化石。

        美科学家发现的一翼龙新物种,距今约1.1亿年。这种翼龙能展开宽大的翅膀从水面掠过,并以某种方式捕食水下的鱼类。

        下面是翼龙胚胎复原图

         翼龙卵内的胚胎化石~

        以前我们认为现代的鸟类就相当于恐龙时代的翼龙。但是,据这周的《自然》杂志上报道,近期在中国和阿根廷发现了两组新的翼龙化石,对这两组化石的研究结果显示,同现代鸟类相比,翼龙具有明显的多变性。

        在阿根廷,外形酷似火烈鸟的翼龙的卵化石塞满了曾经的翼龙洞穴。在中国,今年早些时候首次发现翼龙卵的地方又发现了第二枚卵,看起来这种动物曾经有非常韧性的皮质外壳,就像现在的某些爬行类动物一样。

        洛杉矶自然历史博物馆翼龙研究者路易斯说,“对于翼龙研究者来说,这是个非常令人兴奋的时刻。”路易斯和他的同事们在阿根廷中部一个非同寻常的地方发掘出了几百枚翼龙化石。这些化石包括成年翼龙,翼龙幼仔,还有一个卵内的胚胎化石。这次多种年龄段的翼龙化石的发现充分证明了该地在1亿年前是一个翼龙的栖息地,就像现在白嘴鸦的群居地一样:位于荒芜的、难以到达的地方,以给幼仔妥贴的保护。同时,这个发现也给出了一些翼龙双亲如何哺育幼仔的线索。阿根廷翼龙的生活方式很像今天的某些火鸡——在一个咸水湖边上群居生活,在群体生活中它们用特有的鸟喙来过滤食物。

        有着1亿2千1百万年历史的中国翼龙化石,在翼龙生活方式方面提供的线索不多,但是,从另一方面,它说明了更多的翼龙彼此之间的差异,即翼龙的多样性。“我们的观察显示,这个翼龙卵有一个柔韧的、皮质的壳,就像在鳄鱼和海龟中大量发现的那样,”来自中国南京大学、中国地质研究院、台湾自然科学博物馆和北京地球科学大学的研究小组报告说。达克萨斯州科技大学博物馆馆长萨卡-卡特吉分析说,这样的卵壳质地的区别说明,翼龙和今天的鸟类相比较,是个很大的、多样化的群体,“要知道翼龙是已经生活了1亿6千万年的动物。”有如此漫长的时间去进化,彼此之间有这样明显的区别是可能的。因此,很可能今天的鸟类只是重复翼龙很久以前就具有的某些生活方式而已,不能等同于翼龙。

    中华龙鸟


         生存于距今年内1.4亿年的晚侏罗纪。1996年在中国辽西热河生物群中发现它的化石。开始以为是一种原始鸟类,定名为"中华龙鸟",后经科学家证实为一种小型食肉恐龙,因而更名为鸟龙。它的骨架大小有1米左右,前肢粗短,爪钩锐利,后腿较长,适宜奔跑,全身还披覆着一至原始绒毛。长期以来,对于鸟类是不是恐龙的后裔一直存在不同的看法,中华鸟龙的发现提供了一定的证据。 
         中华龙鸟前肢粗短,爪钩锐利,利于捕食,实际上是一种小型肉食恐龙,其牙齿内侧有明显的锯齿状构造,头部方骨还未愈合,有四个颈椎和13个脊椎,尾巴几乎是躯干长度的两倍半,属于兽足类美鸽龙科。中华鸟龙化石的发现是近100多年来恐龙化石研究史上最重要的发现之一,不仅对研究鸟类起源,而且对研究恐龙的生理、生态和演化都有不可估量的重要意义。 

    中华龙鸟的故事
         当大批恐龙在中生代晚期相继退出历史舞台时,人们相信,这种称霸一时的爬行动物已经彻底完结了。其实,恐龙并没有绝灭,它们中的一支或几支,正试图离开陆地向空中发展。 
         科学家们根据中华龙鸟以及在辽宁北票地区所产的其它化石(如龟、鱼和植物化石等),向我们描绘了中华龙鸟生存时期的一幅图景,那是距今1.4-1.2亿年前的某一天,辽宁北票地区湖泊密布,草木繁盛,树丛中生息着各种各样的动物,中华龙鸟也和其它动物一样正在阳光下觅食,忽然一声天崩地裂般的巨响,火山爆发了。大量烟尘和火山物质向四周喷发和扩散,正在树林和浅滩边嬉戏和觅食的中华龙鸟等动物惊呆了,当它们醒悟过来时已来不及逃迤,许多动物窒息而死,它们被迅速地掩埋了。经过了数千万年,这些可怜的生灵形成今天埋藏在火山凝灰岩中的化石。 

    恐龙向鸟类发展进化的原因:
         部分恐龙进化为鸟。根据对天台盆地以东发现的鸟化石进行的研究,专家推测这些鸟是由恐龙进化而来。研究表明,在正常环境下生存的恐龙,蛋的形态和结构已显示向鸟类演化之趋势。有的小型恐龙已出现特殊的构造,前肢和尾部出现羽毛状物等特殊的皮肤复盖物,它们的生活从地面向空中发展,冷血动物已向温血动物变化,恐龙已鸟化。许多原始的鸟化石往往被鉴定为小型恐龙,显示二者具有许多相似特征。当灾难环境出现时,这些具有特化性能的恐龙,可向树上觅食,避开地面洪灾,温血和羽毛可适应比较寒冷的气候,与体型庞大的恐龙比较,适应能力更强,生存空间更大,无疑是恐龙中的进步分子。当大批恐龙绝灭之时,这些进步分子继续特化,演变为鸟类。

    拓展阅读三

    小问题:此文用了什么说明方法?

    地球上有多少不同种类的恐龙?

     

    回答这个问题真是有些困难。恐龙不断被命名或取消旧名,速度惊人。一个比较可靠的估算是在大约有三百四十种的恐龙被正式命名承认。但是,热衷于新的发掘的古生物学者,有时候仅仅根据几颗牙齿或骨头就命了一个名子。因此,有时候,在加拿大 Alberta 发现了一颗牙齿,给这个恐龙一个名字;而在蒙古发掘出来了腿骨,给了那个恐龙一个名字,事实上它们是同一种的恐龙。这种情况,经常无法去验证分辨,直到有一天完整的、或接近完整的骨架被挖掘出来后才能豁然开朗。

       有些时候,在世界不同地点,一只恐龙根据不同部位的骨骼给了不同的命名,无人发现错误,直到古生物学家能够有机会研究到彼此的标本材料才能明了。一旦发觉到了错误,命名在后的恐龙当然要除名,然后要跟随命名在先的恐龙名字。

        知道所有这些的困难之后,有一位古生物学家估算,至今正式被命名而经过确定的恐龙不会超过一百五十种。当然没有人能确知总数有多少,实际上持续的新发掘在进行着著。事实是,在过去二十年间,总计有百余个新种被正式命名。这意味着,除非你对科学极度热心,或者具有电脑式的记忆,否则,你或许无法知道所有恐龙的名字。但无庸置疑的是,你能轻易学得最熟悉、普遍的二三十种恐龙,而且对其它名单中的恐龙,能做合理的判断,给予意见——我不确知这一只的名字,但是看来像是属于鸭嘴龙类;因为在它头上有明显的头饰,而大部分具头饰、头冠的恐龙都属于鸭嘴龙类。即使最早熟的学前小古生物学家,也会对这样的答案感到印象深刻。

        显而易见,许多种是重复命名。但在这些恐龙中,Marsh 命名了四种最著名的恐龙:梁龙、迷惑龙、剑龙与三角龙;而那些为Cope发掘命名的恐龙则包括了:圆顶龙、独角龙与腔骨龙。

    小问题:此文用了哪些说明方法来描写鲸?

        不少人看过象,都说象是很大的动物。其实还有比象大得多的动物,那就是鲸。最大的鲸有十六万公斤重,最小的也有两千公斤。我国捕获过一头四万公斤重的鲸,有十七米长,一条舌头就有十几头大肥猪那么重。它要是张开嘴,人站在它嘴里,举起手来还摸不到它的上腭;四个人围着桌子坐在它的嘴里看书,还显得很宽敞。

        鲸生活在海洋里,因为体形像鱼,许多人管它叫鲸鱼。其实它不属于鱼类,是哺乳动物。在很远的古代,鲸的祖先跟牛羊的祖先一样,生活在陆地上。后来环境发生了变化,鲸的祖先生活在靠近陆地的浅海里;又经过了很长很长的年代,它们的前肢和尾巴渐渐变成了鳍,后肢完全退化了,整个身子成了鱼的样子,适应了海洋的生活。

        鲸的种类很多,总的来说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是须鲸,没有牙齿;一类是齿鲸,有锋利的牙齿。

        鲸的身子这么大,它们吃什么呢?须鲸主要吃虾和小鱼。它们在海洋里游的时候,张着大嘴,把许多小鱼小虾连同海水一齐吸进嘴里,然后闭上嘴,把海水从须板中间滤出来,把小鱼小虾吞进肚子里,一顿就可以吃两千多公斤。齿鲸主要吃大鱼和海兽。它们遇到大鱼和海兽,就凶猛地扑上去,用锋利的牙齿咬住,很快就吃掉。有一种号称“海中之虎”的虎鲸,有时好几十头结成一群,围住了一头三十多吨重的长须鲸,几个小时就把它吃光了。

        鲸跟牛羊一样用肺呼吸,也说明它不属于鱼类。鲸的鼻孔长在脑袋顶上,呼气的时候浮上海面,从鼻孔喷出来的气形成一股水柱,就像花园里的喷泉一样;等肺里吸足了气,再潜入水中。鲸隔一定的时间必须呼吸一次。不同种类的鲸,喷出的气形成的水柱也不一样:须鲸的水柱是垂直的,又细又高;齿鲸的水柱是倾斜的,又粗又矮。有经验的渔民根据水柱的形状,就可以判断鲸的种类和大小。

        鲸每天都要睡觉。睡觉的时候,总是几头聚在一起,找一个比较安全的地方,头朝里,尾巴向外,围成一圈,静静地浮在海面上。如果听到什么声响,它们立即四散游开。

        鲸是胎生的,幼鲸靠吃母鲸的奶长大。这些特征也说明鲸是哺乳动物。长须鲸刚生下来就有十多米长,七千公斤重,一天能长三十公斤到五十公斤,两三年就可以长成大鲸。鲸的寿命很长,一般可以活几十年到一百年。

    小问题:死海为什么“不死”,文章用了哪些说明方法?

    死海不死

        在亚洲西部,巴勒斯坦和约旦交界处,有一个“死海”。远远望去,死海的波涛此起彼伏,无边无际。但是,谁能想到,如此浩荡的海水中竟没有鱼虾、水草,甚至连海边也寸草不生?这大概就是“死海”得名的原因吧。

        然而,令人惊叹的是,人们在这无鱼无草的海水里,竟能自由游弋;即使是不会游泳的人,也总是浮在水面自读提示上,不用担心会被淹死。真是“死海不死”。

        传说大约两千年前,罗马统帅狄杜进兵耶路撒冷,攻到死海岸边,下令处决俘虏来的奴隶。奴隶们被投入死海,并没有沉到水里淹死,却被波浪送回岸边。狄杜勃然大怒,再次下令将俘虏扔进海里,但是奴隶们依旧安然无恙。狄杜大惊失色,以为奴隶们受神灵保佑,屡淹不死,只好下令将他们全部释放。

        那么,死海海水的浮力为什么这样大呢?因为海水的咸度很高。据统计,死海水里含有多种矿物质:有13546亿吨氯化钠(食盐);有637亿吨氯化钙;有20亿吨氯化钾;另外还有溴、锶等。把各种盐类加在一起,占死海全部海水质量的23%~25%。这样,就使海水的密度大于人体的密度,无怪乎人一到海里就自然漂起来,沉不下去。

        死海是怎样形成的呢?请先听一个古老的传说吧。远古时候,这儿原来是一片大陆。村里男子们有一种恶习,先知鲁特劝他们改邪归正,但他们拒绝悔改。上帝决定惩罚他们,便暗中谕告鲁特,叫他携带家眷在某年某月某日离开村庄,并且告诫他离开村庄以后,不管身后发生多么重大的事故,都不准回过头去看。鲁特按照规定的时间离开了村庄,走了没多远,他的妻子因为好奇,偷偷地回过头去望了一眼。哎哟,转瞬之间,好端端的村庄塌陷了,出现在她眼前的是一片汪洋大海,这就是死海。她因为违背上帝的告诫,立即变成了石人。虽然经过多少世纪的风雨,她仍然立在死海附近的山坡上,扭着头日日夜夜望着死海。上帝惩罚那些执迷不悟的人们:让他们既没有淡水喝,也没有淡水种庄稼。

        这当然是神话,是人们无法认识死海形成过程的一种猜测。其实,死海是一个咸水湖,它的形成是自然界变化的结果。死海地处约旦和巴勒斯坦之间南北走向的大裂谷的中段,它的南北长80公里,东西宽约5至17公里,海水平均深度300米,最深的地方大约有400米。死海的源头主要是约旦河,河水含有很多的盐类。河水流入死海,不断蒸发,盐类沉积下来,经年累月,越积越浓,便形成了今天世界上最咸的咸水湖——死海。

        几十年前,死海还是一片荒凉。为了开发利用它的资源,而今死海旁边已出现了一些工厂,同时修建了一些现代化的游泳池、高级旅馆和游乐场所。死海上空艳阳高照,海面空气清新,含氧量高,海水治病的功能不逊于温泉,吸引着许多游客。这样一来,就使它出现了不少生气。

        但是,由于死海的蒸发量大于约旦河输入的水量,造成水面日趋下降。据专家统计,最近十年来,每年死海水面下降40~50厘米。长此下去,在不久的将来,南部较浅的地方,海水将会消失;较深的北部,数百年后也可能干涸。那时,死海真的要死了。

    小问题:此文用了什么说明方法?

    《太阳》片段


         有这么一个传说:古时候,天上有十个太阳,晒得地面寸草不生,人们热得受不了,就找一个箭法很好的人射掉九个,只留下一个,地面上才不那么热了。其实,太阳离我们有一亿五千万公里远。到太阳上去,如果步行,日夜不停,差不多要走三千五百年;就是坐飞机,也要飞二十几年。这么远,箭哪能射得到呢?   
         我们看太阳,觉得它并不大,实际上它大得很,一百三十万个地球才能抵得上一个太阳。因为太阳离地球太远了,所以看上去只有一个盘子那么大。  太阳会发光,会发热,是个大火球。太阳温度很高,表面温度有六千摄氏度,就是钢铁碰到它,也会变成汽;中心温度估计是表面温度的三千倍。  
         太阳虽然离我们很远很远,但是它和我们的关系非常密切。有了太阳,地球上的庄稼和树木才能发芽,长叶,开花,结果;鸟兽、虫、鱼才能生存,繁殖。如果没有太阳,地球上就不会有植物,也不会有动物。我们吃的粮食、蔬菜、水果、肉类,穿的棉、麻、丝,都和太阳有密切关系。埋在地下的煤炭,看起来好像跟太阳没有关系,其实离开太阳也不能形成。因为煤炭是由远古时代的植物埋在地层下变成的。

    小问题:本文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

    《看云识天气》片段


         我们还可以根据云上的光彩现象,推测天气的情况。在太阳和月亮的周围,有时会出现一种美丽的七彩光圈,里层是红色的,外层是紫色的。这种光圈叫做晕。日晕和月晕常常产生在卷层云上,卷层云后面的大片高层云和雨层云,是大风雨的征兆。所以有“日晕三更雨,月晕午时风”的说法。说明出现卷层云,并且伴有晕,天气就会变坏。另有一种比晕小的彩色光环,叫做“华”。颜色的排列是里紫外红,跟晕刚好相反。日华和月华大多产生在高积云的边缘部分。华环由小变大,天气趋向晴好。华环由大变小,天气可能转为阴雨。夏天,雨过天晴,太阳对面的云幕上,常会挂上一条彩色的圆弧,这就是虹。人们常说:“东虹轰隆西虹雨。”意思是说,虹在东方,就有雷无雨;虹在西方,将有大雨。还有一种云彩常出现在清晨或傍晚。太阳照到天空,使云层变成红色,这种云彩叫做霞。朝霞在西,表明阴雨天气在向我们进袭;晚霞在东,表示最近几天里天气晴朗。所以有“朝霞不出门,晚霞行千里”的谚语。

     

    小问题:本文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

    向沙漠进军


         沙漠是人类最顽强的自然敌人之一。有史以来,人类就同沙漠不断地斗争。但是从古代的传说和史书的记载看来,过去人类没有能征服沙漠,若干住人的地区反而为沙漠所并吞。 
         地中海沿岸被称为西方文明的摇篮。古代埃及、巴比伦和希腊的文明都是在这里产生和发展起来的。但是两三千年来,这个区域不断受到风沙的侵占,有些部分逐渐变成荒漠了。 
         我国陕西榆林地区,雨量还充沛,在明末清初的时候是个天然草原区,没有多少风沙。到了清朝乾隆年间,陕西和山西北部许多人移居到榆林以北关外去开垦。当时的政府根本不关心农业生产事业,生产技术又不高,垦荒伐木,致使原来的草地露出了泥土,日晒风吹,尘沙就到处飞扬。由于长城外的风沙侵入,榆林城也受袭击,到解放以前,榆林地区关外30公里都变成沙漠了。 
         沙漠逞强施威,所用的武器是风和沙。风沙的进攻主要有两种方式。一种可以称为“游击战”。狂风一起,沙粒随风飞扬,风愈大,沙的打击力愈强。春天四五月间禾苗刚出土,正是狂风肆虐的时候。一次大风沙袭击,可以把幼苗全部打死,甚至连根拔起。沿长城一带风沙大的地区,农民常常要补种两三次才能有点收获。一种可以称为“阵地战”,就是风推动沙丘,缓缓前进。沙丘的高度一般从几米到几十米,也有高达100米以上的。沙丘的前进并不是整体移动的。当风速达到每秒5米以上的时候,沙丘迎风面的沙粒就成批地随风移动,从沙丘的底部移到顶部,过了顶部,由于风速减弱,就在背风面的坡上落下。所以部分沙粒的移动速度虽然相当快,每天可以移动几米到几十米,可是整个沙丘波浪式地前进,移动速度并不快,每年不过5米到10米。几个沙丘常常联在一起,成为沙丘链。沙丘的移动虽然慢,可是所到之处,森林全被摧毁,田园全被埋葬,城郭变成。 
         抵御风沙袭击的方法是培植防护林。防护林的主要作用是减小风的力量。风遇到防护林,速度就减小70%~80%。到距离防护林等于林木高度20倍的地方,风又恢复原来的速度。所以防护林必须是并行排列的许多林带,两列之间的距离不要超过林木高度的20倍。其次是培植草皮。有了草皮覆盖地面,即使有风,刮起的沙也不多,这就减少了沙粒的来源。 
         抵御沙丘进攻的方法是植树种草。我国沙荒地区,有一部分沙丘已经长了草皮和灌木,不再转移阵地了。这种固定的沙丘,只要能妥善保护草皮和灌木,防止过度砍伐和任意放牧,就可以固定下来。根据近年治沙的经验,陕北榆林、内蒙古磴口、甘肃民勤地区的流动沙丘,表面干沙层的厚度一般不超过10厘米。10厘米以下,水分含量逐渐增大,到40厘米的深处,水分含量达到2%以上,这就是湿沙层了。湿沙层的水分足够供应固定沙丘的植物的需要。所以在流动沙丘上植树种草,是可以成活的。林木和草类成长以后,沙丘就可以固定下来了。 
         仅仅防御风沙袭击,固定沙丘阵地,还只是采取守势,自然是不够的。征服沙漠的最主要的武器是水。无论植树还是种草,土壤中必须有充足的水分。所以要取得向沙漠进军的胜利,必须有充足的水源。 
         我国内蒙古东部和陕西、山西北部有足够的雨量。就是西北干旱地区,地面径流和地下潜水也是很大的。有些沙荒地区,如河西走廊、柴达木、新疆北部准噶尔和新疆南部塔里木,都是盆地,周围的高山上有大量的积雪。这样看来,只要能充分利用这些水源,我们向沙漠进军不但有收复失地的把握,而且能在大沙漠里开辟出若干绿洲来。普通河流愈到下游,水量愈多,河流愈大。但在沙漠中,因空气的蒸发,泥土的浸润,河流反而愈流愈小,终至于干涸不见,一部分水被蒸发到空中,一部分浸入到土壤岩隙中成为地下水。如地质构造是一个盆地,则能汇成地下海,可以作为建立绿洲的水源。据中国科学院综合考察委员会的调查,只要有水源,单新疆尚有1亿亩荒地可以开垦。 
         沙漠是可以治理的。我国在治理沙漠方面已经取得了若干成绩。新疆建设兵团在天山南北建立国营农场,开沟挖渠,种麦种棉植树,那里原是不毛之地,现在一片葱茏,俨然成为绿洲。内蒙古沙荒区的治沙工作也获得不少成绩。 
         我们向沙漠进军,不但保护了农田,开辟了绿洲,而且对交通线路也起了防护作用。包兰铁路从银川到兰州的一段,要经过腾格里沙漠,其间中卫县沙坡头一带,风沙特别厉害。那里沙多风大,一次大风沙就可以把铁路淹没。有关部门在1956年成立了沙坡头治沙站,进行固沙造林。这一工作已经提前完成。包兰铁路通车以来,火车在沙漠上行驶,从来没有因为风沙的侵袭而发生事故。 
         风是沙漠向人类进攻的武器,但是也可以为人类造福。沙漠地区地势平坦,风力很强。如新疆的星星峡、托克逊、达坂城都是著名的风口。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在托克逊地方试制了半径两米的风力车,可以供发电、汲水、磨面之用。 
         沙漠地区空气干燥,日光的照射特别强烈。那里日照时间又特别长,一年达到3000小时,而长江流域只有1500小时,华北地区也不过2500小时。日光可以用来发电,取暖,煮水,做饭。沙漠湖水含盐,日光使水蒸发,可以取得蒸馏水和盐。把日光变为热能和电能的最良好的工具是半导体,估计将来有可能在沙漠里用便宜的半导体做屋顶,人住在里边冬天不冷,夏天不热。 
         从上面介绍的一些情况,可以清楚地认识到,只要我们正确地认识沙漠的危害,找出对付它的办法,沙漠是有可能治理的。

    • 沁园春

    沁园春·雪(1936.02)

    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
    望长城内外,惟馀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
    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
    须晴日,看红妆素裹,分外妖娆。

    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
    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
    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注释】

    秦皇汉武、唐宗宋祖:秦始皇,汉武帝,唐太宗和宋太祖。

    风骚:《诗经•国风》和屈原的《离骚》,泛指文学。

    天骄:汉朝人称匈奴为“天之骄子”,见《汉书•匈奴传》。

    成吉(ki)思汗(han2):建立了横跨欧亚的大帝国的蒙古征服者。
    射雕:《史记•李广传》称匈奴善射者为“射雕者”。

    【题解】

    题解:一九四五年八月二十八日,毛泽东从延安飞重庆,同国民党进行了十三天的谈判。其间柳亚子屡有诗赠毛,十月七日,毛书此词回赠。随即发表重庆《新华日报》上,轰动一时。

    【作法】

    这词的“成吉思汗”和《十六字令》的“离天三尺三”,一个不是汉名,个是直接引用民谣,都不必拘守平仄。


    1949年8月,毛泽东和柳亚子在一起

    ·雪(1936.02)

    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
    望长城内外,惟馀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
    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
    须晴日,看红妆素裹,分外妖娆。

    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
    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
    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注释】

    秦皇汉武、唐宗宋祖:秦始皇,汉武帝,唐太宗和宋太祖。

    风骚:《诗经•国风》和屈原的《离骚》,泛指文学。

    天骄:汉朝人称匈奴为“天之骄子”,见《汉书•匈奴传》。

    成吉(ki)思汗(han2):建立了横跨欧亚的大帝国的蒙古征服者。
    射雕:《史记•李广传》称匈奴善射者为“射雕者”。

    【题解】

    题解:一九四五年八月二十八日,毛泽东从延安飞重庆,同国民党进行了十三天的谈判。其间柳亚子屡有诗赠毛,十月七日,毛书此词回赠。随即发表重庆《新华日报》上,轰动一时。

    【作法】

    这词的“成吉思汗”和《十六字令》的“离天三尺三”,一个不是汉名,个是直接引用民谣,都不必拘守平仄。


    1949年8月,毛泽东和柳亚子在一起

    • 标签:
    • 神话故事
    • 课时
    • 语文
    • 盘古开天地
    • 方法
    • 词语
    • 学生
    • 生字
    • 坑口
    • 课文
    • 第一
    • 小学
    • 重点
  • 加入的知识群:
    学习元评论 (0条)

    评论为空
    聪明如你,不妨在这 发表你的看法与心得 ~



    登录之后可以发表学习元评论
      
暂无内容~~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