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23中学-杜昕-物理-温度

    普通类
    • 支持
    • 批判
    • 提问
    • 解释
    • 补充
    • 删除
    • 快乐的泼水节[删改]

    小问题:读了全文之后你明白傣族人民举行泼水节所代表的意义了吗?

    快乐的泼水节

       佚名*

         4月,菩提树吐绿,凤凰花怒放,地处西南边陲的美丽“绿洲”——西双版纳又迎来了一个狂欢的泼水节。

      节日期间,人群涌动,纷纷守候在街头看民族文化大游演;奔向澜沧江边观看赛龙舟、堆沙、斗鸡、放高升,看孔明灯、火树银花、焰火和放水灯;相约前往公园赶摆、沐佛、放生;走上街头,尽情地泼洒着幸福、吉祥之水……一个欢乐、祥和、盛大的节日让人们持续兴奋和狂欢了一段美好时光。

      在街道上,在江边,在公园里,到处都是欢乐的人群;到处可以看到艳丽多姿的色彩;哪里都能听到激情的芒锣和响亮的大鼓四处在敲打着,“水”、“水”、“水”的欢呼声不绝于耳。纯朴、善良、热情、好客的傣族人民在这隆重而盛大的节日里竞相演绎欢乐,与远方的汉族朋友共同分享喜悦,听懂傣家人关于生活的真谛,一起走进傣家人平和、美好的世界。

      无论在什么活动场所,那一群群、一场场身着色彩鲜艳的盛装的傣家仆哨,好似人群中一朵朵色彩斑斓的鲜花,极为抢眼,走到哪里,都有一伙伙年轻的傣族小伙竞相追逐。不少汉族游客更是被一道道浓郁的人文特色景观吸引,纷纷跑到那些惹眼的傣族姑娘面前合影留念,把这一刻的美好永久地封存成记忆的佳酿。

      泼水节是傣族人民联通外界的一扇窗口,每年都迎接各地的人们前来采风、欢聚。丰富多彩的民俗活动让各族人民体会到傣族的无限风情与魅力。

      又临近傣历新年了,让人充满激情和向往。作为一个在西双版纳土生土长的汉族,过泼水节(即傣历新年*,傣族一年中最隆重的节日,犹如汉族的春节)一直是一年中最盼望的事。自记事起,我就开始过泼水节了。那时候至今,期盼过泼水节的心情甚至超过了过春节的。因为,过春节虽有好吃好穿的,却始终窝在家里,时间久了就让人厌烦。而过泼水节,除了能尽情、开心地泼水狂欢外,还能到傣族寨子附近去赶摆,买各种各样傣族特色小吃,看傣族人民表演的各种传统歌舞,看热闹,抢从蓝天坠落的高升(傣族自制的土火箭),心情真是激动、兴奋极了!

      纯朴、善良、热情、好客的傣族人民举办这隆重而盛大的节日,是为了传递欢乐,让远方的朋友和其他民族共同分享喜悦,听懂傣家人关于生活的真谛,一起走进傣家人平和、美好的世界。

     

     


    * 选文时有删改


    * 傣历新年:大约在农历清明节以后的第七天。节日期间,傣族同胞举行热闹非凡的泼水、赛龙舟、放高升活动

    • 鄂尔多斯风情[改编]

    小问题:蒙古人民在待客时传达的深深情谊体现在哪几处,试着找找看?

    鄂尔多斯风情[改编]

          内蒙古自治区位于中国北部边疆,几字形黄河顶部的两个大拐弯把内蒙古的伊克昭盟紧紧地揽在了怀中。在母亲河的怀抱中,美丽富饶的鄂尔多斯向世人展示着她迷人的风采。

          一踏上鄂尔多斯的土地,我们就感受到了蒙古族牧民的热情好客,也深切的感受到了蒙古族与汉族的深厚情谊,在伊克昭盟乌审旗沙尔利格苏木蒙古族牧民胡鲁苏的家中,我们记录下了蒙古族人民的热情。

          我们刚下车,主人已经迎上前来,一阵寒暄之后,主人把我们请进家中,按鄂尔多斯蒙古族的规矩,来客要向主人家年长及辈份高的人问安,行见面礼,献哈达。献哈达完了以后,就是互相换鼻烟壶。过去很久很久以前,鼻烟壶原来是拿皮子做的一个烟袋,里头装的是鼻烟,互相递给,你拿了我的烟袋,我也拿了你的烟袋,互相不归还。什么时候,住上三天五天,把自己的事情办好,把自己的事情谈好了以后,互相再换回各自的鼻烟袋,后来由于历史的原因,转来转去现在就变成鼻烟壶了。

          飘浮着两颗红枣的一碗洁白的酸奶子,连同主人的祝福捧到了我人的面前。品完酸奶子以后,主人向我们敬奶茶,拿出自制的饼子请我们品尝,饼子上面摆放 着四颗红枣,据说代表了羊的四只蹄子,也有人说代表一年四季或是东南西北四个方向,总之是希望一年四季,四面八方都牲畜兴旺,人们的生活平安如意。

          这个礼仪进行完了以后就是敬酒,敬酒时候我们这里大部分都是一个盘子里头放两个银碗,每次必须敬两次。主人殷勤热情,酒敬了一次又一次;亲朋宾至如归,酒喝了一杯又一杯,大家一边随意品尝着桌案上的奶食、面食、肉食,一边话着家常。富足的生活,喜悦的心情溢于言表,我们同样分享着主人家的欢乐,分享着这属于鄂尔多斯草原的欢乐和蒙汉人民之间的深厚情谊。

     

     

     

    • 毛泽东热心帮助别人

    毛泽东热心帮助别人

    毛泽东长到七、八岁的时候,和10岁的孩子差不多高大了,虽然有些单薄,但粗手大脚,显得浑身都是力气。毛泽东有他父亲那样的好体格,但他那圆圆的脸庞、宽阔的前额和充满智慧的眼睛,却很像母亲。

    毛泽东的母亲是一位德行很好的农家妇女。她勤俭、聪慧,性情温和,为人厚道,长慷慨地周济别人,尤其热心帮助穷苦人。每逢荒年旱月,过年过节,她常常瞒着丈夫送些粮米给穷苦的乡亲们。乡邻亲友无不称赞她的助人美德,她的贤良在韶山远近闻名的。

    在母亲的熏陶下,毛泽东在少年时代就乐于帮助别人。至今,在韶山还流传着学多他当年关心和帮助别人的故事。

    毛泽东放学回家,忽然向母亲提出让他把中午饭到带到学校里去吃,母亲感到很奇怪,就问:“你带饭做什么?这么近,你还怕迟到吗?”毛泽东解释说:“中午带饭当然好些,一放下饭碗就读书写字,不会耽误工夫。”

    母亲对这种做法还有点怀疑,父亲却在一旁听到了,他对儿子这样发奋读书,感到十分高兴,马上表示赞成。后来,他又补充一句说::“记着!我们莫和那些人家比阔气,不要带什么荤菜,只带点酸菜子,再加点辣椒就是。”

    母亲照办了,不过,她十分疼爱儿子,有时还是瞒着丈夫,偷偷地把一点火焙鱼或几条辣泥鳅在米饭下面,好让儿子吃得好一点,儿子已经是半个大人了,很快就要成为有学问的人了。

    可是从这一天起,母亲发现一个奇怪的现象:每次放学回来,饭篮子里一粒米也没有剩,而到吃晚饭时,毛泽东却吃得特别多,暗想:带去的饭不少啊,怎会饿成这个样子?后来又一转念:对了,儿子正是长身体的时候,是要多吃一些了。于是,从第二天起,换了一个大碗,还多带了半碗酸菜。

    第二天,吃晚饭时,母亲格外细心地观察儿子的变化,只见毛泽东饿得更厉害了,那又粗又硬的糙米饭,几筷就扒掉一大碗。一看这情景。母亲更怀疑了,也更焦急了,她担心儿子得了什么病,就不安地问:“孩子,你怎么这样饿?是不是不舒服?”毛泽东望着母亲的眼睛,记起了母亲常讲的话:“要做一个老实人,莫讲假话。”于是,他就把实情告诉了母亲。

    事情是这样的:一天,毛泽东看见一个同学没有带饭,经过了解是因为家里穷,常带不起饭。毛泽东便把自己带的饭菜分 半给这个穷苦的同学吃。他想,我中午少吃一点,晚饭还可以补上,可同学家里尽吃野菜,晚上回去也是吃不饱的,母亲赞许了毛泽东的行动,爱怜地说:“你应该早些对我讲清楚,我好给你一个大篮子,每天带两份中饭,省得你们两个都吃不饱。”从此以后,母亲总是给他多带一份饭菜。

    一年秋收季节,农民们刚把打下的稻谷摊晒在谷场上,天空就起了乌云,不一会儿,鱼就哗哗地下起来,大家急了,都飞一样地跑到自己的谷场上,忽然发现邻居毛四婆正在手忙脚乱地抢收自己晒在坪上的稻谷,就赶忙先帮助毛四婆把稻谷收拾起来。当他赶到自家的谷场上时,有一些稻谷已经沿着水沟流走了,父亲责备他不先抢收自己的稻谷,倒去管别人的闲事。毛泽东理直气壮地说:“四阿婆家里穷,还要向东家交租,一年到头没有碗饭吃,她的谷子损失一点就不得了;我们家种自己的天,谷子都是自己的,损失一点算不得什么,所以理应先帮她收。”父亲冒火了:“你说算不得什么,你还吃饭不吃饭?!”毛泽东笑着说:“好喽,我一餐少吃一口,这总可以了吧!”

    毛泽东帮助穷人的动人故事是很多的,在骄阳似火、田地龟裂的时节,他经常帮助缺少劳动力的农民车水抗旱;在大雪纷飞,寒风刺骨的冬天,他曾脱下身上的衣服,送给一个冻得打颤的穷苦青年。

    毛泽东对穷人的疾苦十分关心,热情帮助;而对父亲的刻薄自私,则深为不满,并不断地进行斗争。

    晶莹的露珠,能映出朝霞的光辉;生活中的小事,可以看到一个人的品德。这个对穷苦农民富有同情心的少年,给村里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 《塔公草原情思》田闻一

    段一:《塔公草原情思》田闻一

         

          草原的天是那么高那么蓝,太阳那么明亮。远天远地间,有一缕缓缓滚动的透明薄羽,像是藏族老阿妈用洁白的羊羔毛搓出的线团。草地边,那座庄严的塔公寺*,那熠熠(yì)生辉的金箔屋顶,给草原平添了一份华贵。再远方,一座峻及云天的高山,头上戴着雪帽,款款的双肩涂上一抹温柔的蔚蓝,像是一个轮廓分明、热情好客而又彪悍俊朗的康巴汉子*,笑眯眯地注视他脚下的这片多情的草原和我们这群来自远方的客人。

     

    * 塔公寺:位于四川省西部藏民族聚集地甘孜藏族自治州,是著名的花教寺庙

    * 康巴汉子:生活在藏东地区及其他使用康区方言的藏族男子

    • 片段二:端木蕻良

    片段二:端木蕻(hóng)良

        我从前在草原上遇见过百灵鸟群,但是,却没有见过这么多。车辆乍过,惊起来一批,刚刚落下来,另外又一批、一批地飞舞起来。它们随风翻飞,鸣声幽扬,实在使人有应接不暇之感。

        汽车越深入草原,就越使人感到草原的壮阔。远山不见了,房屋不见了,树木不见了,地面上只有一望无边的青草,迎风招展。草原四周都是地平线。这时,人们环顾四野,只觉得草原如同一片碧玉的冰盘摆在蓝天下面,而蓝天呢,又清净得象一面晶莹的镜子。让我们再打一个比喻吧,天空就如一个透明的水晶钟罩,草原就如一座翡翠的钟托,立在草原上的人们就如罩在钟罩下面的自鸣钟,人们的心脏就是时间的摆,也就是草原上一切脉搏的中枢……

        汽车载着我们向前飞驰。

        不久我们便看到墨尔格勒河了。墨尔格勒河,曲曲弯弯,活象一条水银带子。在高坡上向下看这条美丽的河水,如同为呼伦贝尔草原扎上一条绚烂夺目的宝带。

    • 毛泽东刻苦学习的故事

    毛泽东刻苦学习的故事

    小问题:毛泽东的哪些学习方法和精神是值得我们学习的呢?

    1913年春天,毛泽东以优异的成绩考取了第四师范,。第二年春,第四师范合并于第一师范。四师范是春季开学,一师范是秋季开学,因此,毛泽东多读了半年,直到1918年暑期才毕业。

    第四师范各方面的条件都比较差,既无图书、仪器、又无宽敞的活动场所,校舍是几栋破烂的旧房,居住十分拥挤,同学们聚在一起,常把学校设备差作为话题,牢骚、怪话不断。

    毛泽东从不参与这种议论。他对同学说,学习当然要有适当的条件,但最重要的还是自己的努力,我们现在有住房,有教师讲课,已经具备了学习的基本条件,就看我们自己如何努力了。

    毛泽东在第一师范学习期间,更是抓紧时间,刻苦学习。有时,他拿着书本到最热闹的南门口看,任凭人来人往,声若无人。夜深人静,同学们都已近入梦乡,他还在走廊上或茶炉室的灯光下看书,有段时间,他自备一盏小灯,下面用一节竹筒垫起,坐在床上看书,求知的欲望,常常使他不顾疲劳,忘记睡眠。

    当时,第一师范的课程非常繁杂,有近20门学科,毛泽东把他比作一个“杂货摊”。繁杂的课程,与他追求真理的目的发生了冲突。因此,毛泽东根据需要,自己制定了一个学习计划,把学习的重点放在哲学、史地、文学等社会科学的研读上,对于其他课程,不花过多的时间和精力。例如上哲学课,一般同学因听不懂而昏昏欲睡;毛泽东则用心听讲,认真做笔记,深入思考,课余和自修时间,还在孜孜不倦地钻研。他对文学也非常爱好,曾精心研读过《昌黎先生集》等。

    为了满足自己的求知欲望,毛泽东想方设法找书看,他常到城里的书店和旧书铺去,看到合适的书,就买下来,第一师范藏书丰富的图书馆,更是他常去的地方,图书馆里有关社会科学方面的书籍,许多都是他借阅过。

    在学习上,毛泽东还养成了好问的习惯,他常对同学说,我们称某人有学问,是指他好学好问,他不去探究无关重要的奇闻逸事,而喜欢和同学们讨论各种学术问题,切磋琢磨,互相提高,

    • 标签:
    • 23
    • 表示
    • 使用方法
    • 物体
    • 水银柱
    • 温度计
    • 中学
    • 温度
    • 物理
    • 程度
    • 同学们
    • 冷热
    • 结构
  • 加入的知识群:
    学习元评论 (0条)

    评论为空
    聪明如你,不妨在这 发表你的看法与心得 ~



    登录之后可以发表学习元评论
      
暂无内容~~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