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题西林壁》教学设计 吴晓婷

    普通类
    • 支持
    • 批判
    • 提问
    • 解释
    • 补充
    • 删除
    • 内容
    《题西林壁》教学设计

    《题西林壁》教学设计

    向南小学 吴晓婷

    教材分析

    苏轼由黄州贬赴汝州任团练副使时经过九江,游览庐山。瑰丽的山水触发逸兴壮思,于是写下五首庐山记游诗。《题西林壁》描写庐山变化多姿的面貌,并借景说理,指出观察、思考应客观全面,如果主观片面,就得不出正确的结论。

    开头“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实写游山所见。庐山是座丘壑纵横、峰峦起伏的大山,游人所处的位置不同,看到的景物也各不相同。此句形象地写出了庐山千姿百态的风景。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是即景说理,谈游山的体会。为什么不能辨认庐山的真实面目?因为身在庐山之中,视野为庐山的峰峦所局限,看到的只是庐山的一峰一岭一丘一壑,局部而已。游山所见如此,观察世上事物也常如此。这两句诗有着丰富的内涵,它启迪我们认识为人处事的一个哲理——由于人们所处的地位不同,看问题的出发点不同,对客观事物的认识难免有一定的片面性;要认识事物的真相与全貌,必须超越狭小的范围,摆脱主观成见。

    这是一首哲理诗,但诗人不是抽象地发议论,而是紧紧扣住游山谈出自己独特的感受,借助庐山的形象,用通俗的语言深入浅出地表达哲理,故而亲切自然,耐人寻味。

    学生分析

    参加本次教学活动的学生为向南小学四年级(4)班的学生。

    四年级是从低年级过渡到高年级的关键期,是从被动式学习主体向主动学习式主体转变,从简单强化期向复杂分析、抽象思考过渡的重要时期。四(4)班大部分学生有良好的学习态度,较强的学习能力,但独立性和发散性能力相对薄弱,主要表现为逻辑思维能力不强。4班自一年级入学始参加跨越式课题组和学校超市化四环节模式课堂教学,至今为第四年。三年来,学生与学生之间、学生与教师之间互相学习,于今有了较好的教学默契,对课堂教学模式有相对适合自身的了解和运行,主要表现为小组合作和汇报能力较强。

    总体而言,4班学生整体素质、学习习惯表现良好,但在课题学习实践中的复杂分析、抽象思考能力仍需提高。

    教学目标

    1理解“识”,“缘”,“面目”等词在诗中的意思,读懂古诗的意思。

    2、想像诗歌所描绘的景象,感受诗人的心境,有感情的朗读并背诵古诗。

    3、理解诗中哲理,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

    读懂古诗,理解诗中哲理。

    教学难点

    联系生活实践感悟诗中哲理。

    教学模式

    跨越式信息技术教学模式,向南小学超市化四环节教学模式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1. 齐背诗词,导入课文

    1. 课前三分钟。

    科代表带领全班同学齐背《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和《江城子·密州出猎》,预热课堂。

    1. 回顾苏轼诗词名篇。

    引导学生回顾学过或背过的苏轼的诗词并背诵,如《惠崇春江晚景》、《赠刘景文》、《饮湖上初晴后雨》。

    1. 交流苏轼资料,拓展文学常识。

    课件展示有关苏轼的资料:苏轼的字、号,“三苏”具体所指等。学生补充完善。

    1. 展示问题,合作学习

    1. 展示课题,解释重点词题、壁和课题。

    2. 展示小组合作问题,小组分配任务,共同讨论解决。

    • 用不同的形式读古诗,讨论解决:

    • 1、古诗中,这些字词的意思是什么?

    • 不识、面目、只缘、身

    • 2、从哪几个字看出诗人观察的地点和角度在变化?

    • 3、你认为怎样才能看清庐山的真面目?

    1. 小组汇报,个人补充、纠正

    根据教师在小组讨论过程中反复巡查所得情况,指出两个小组进行汇报,在学生汇报时指导学生认真听,找出:1、两个组回答不同的地方;2、两个组回答错误的地方。

    1. 解释词的意思。

    不识:看不清、认不清; 面目:面貌,指庐山风景;只缘:只是因为; 身:自己

    师:为什么不能将“不识”解释为“不知道、不认识”,而是解释为“看不清、认不清”?

    1. 显示观看角度变化的词:横、侧、远、近、高、低。

    师:(展示横向风景图)横着看,看到了什么?(生答)(展示竖向风景图)竖着看,看到了什么?(生答)从横向看,庐山是连绵起伏的山岭,侧身打竖看,庐山是高耸入云的山峰。(逐一展示远近高低四处代表图)向远方眺望,从近处观察,于高处俯视,低处仰望,庐山的风景都各不相同,各具特色。

    1. 但却依然未能看清庐山的全景,所以诗人兴致而道: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你认为怎样才能看清庐山的真面目?(生答)

    师:身在其中,才受到迷惑,不能看清事物的全部,就如我们俗语所说(生答:当局者迷,旁观者清),所以我们一定要先客观全面的了解事物,而不是妄下判断。

    1. 根据领悟,投入感情,读出感受。

    (提倡学生根据所需,用不同的形式朗读诗歌,如加入肢体语言,运用地方话等。)

    1. 结合理解,提升打写

    1. 、写前预热

    展示《画杨桃》片段和《盲人摸象》全文,让学生知道,今天所学正是生活中常常会遇到的实际难题。

    (二)展示题目

    • 从不同的角度观察一件物品,看到的各不相同;从不同的角度看待一件事,最终的结果可能截然不同。

    • 在生活中,你也一定遇到过这种情况吧,请你举个例子谈谈。

    (三)学生打写及汇报

    1、通过软件技术实时了解学生打写情况。

    2、个别学生展示打写。

    四、拓展阅读,课堂总结

    (一)提供必读、选读篇目,供学生拓展学习。

    必读:

    《不识庐山(1)》

    《不识庐山(2)》

    《登飞来峰》与《题西林壁》比较赏析

    选读: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登黄鹤楼》

    1. 总结

    《题西林壁》不仅描写了庐山千姿百态的奇丽景象,还告诉我们一个哲理。苏轼的诗词文章总是耐人寻味的,他的一生也如此。今天,老师借此机会向同学们推荐一本书——林语堂先生写的《苏东坡传》。希望同学们更加全面客观地了解苏东坡,收获更多智慧。

    • 在新页面中查看内容
    • 下载源文件
    • 标签:
    • 诗中
    • 西林
    • 教学设计
    • 庐山
    • 观察
    • 展示
    • 不识
    • 学生
    • 吴晓
    • 了解
    • doc
    • 苏轼
    • 哲理
    • 小组
  • 加入的知识群:
    学习元评论 (0条)

    评论为空
    聪明如你,不妨在这 发表你的看法与心得 ~



    登录之后可以发表学习元评论
      
暂无内容~~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