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龙溪小学-曾丽娜-语文-孔子拜师

    普通类
    • 支持
    • 批判
    • 提问
    • 解释
    • 补充
    • 删除
    • 过印度洋

    过印度洋

    周无

                  圆天盖着大海,黑水托着孤舟。
                  也看不见山,那天边只有云头。
                  也看不见树,那水上只有海鸥。
                  那里是非洲?那里是欧洲?
                  我美丽亲爱的故乡却在脑后!
                  怕回头,怕回头,
                  一阵大风,雪浪上船头,
                  飕飕,吹散一天云雾一天愁。

    • 包粽子 过端午[节选]

    小问题:端午节这个普通的中国节日对作者有什么特别的含义吗?

    包粽子 过端午[节选]

    [旅美华人]凡草

      大女儿放假回来,一听说端午节到了,就撒着娇说,妈妈做的粽子最好吃。我没有想到,在美国出生的女儿居然还记得中国的这个传统,更吃惊地听着她说起屈大夫和《离骚》,并为他的遭遇遗憾感慨。
      女儿们小的时候,为了让她们吃中餐、学中文、了解中国的传统文化可真费了脑筋。直到现在,大女儿还记得自己小时候在中国餐馆要汉堡包的笑话,不管当家长的怎么努力,每周一次的中文学校最终没有坚持下去,女儿们只能使用一些最简单的中文。但是,随着年龄的增长,她们懂事以后,才开始了对中华文化的认同。大女儿上了大学,反而在学校选修了中文课,经常在电话里向妈妈请教中文知识,回家不用我们提醒,也尽量用中文交谈,只是毕竟年龄大了些,不如小时候接受的快。
      在北美生活了二十多年,时常忘记这些农历节日,更没有时间整治这些复杂的饭食,真难得女儿还会想起粽子。好在这些应时的商品中国店里都能买到,大包小包的提回来,一边和女儿聊着端午节的来历,说着包粽子、缠香包、划龙船的传统,一边教她处理这些材料。一大扎干竹叶,要先洗干净,再用滚烫的水浸泡过夜。东西准备好了,女儿们一起动手,连玩带帮忙,包出来的粽子就大小不一,形状各异,有的长有的扁,有三角有圆柱。不过,她们虽然初出茅庐,还是比我第一次包出来的粽子好得多。
      那是四十年前的事情,家里请了个南方的阿姨,端午节的前一天,她兴致勃勃地买了苇叶和糯米回来包粽子。我看着有趣,也上前帮忙。谁知那苇叶又细又短,怎么也摆弄不到一起,手指一动,装进去的糯米唰一下就跑了出去。我还没生气呢,苇叶反而发了火,把我的小手划破了。我噘着小嘴直瞪眼,还是阿姨有耐心,把着手教了我半天才包了起来。虽然用了一把线绳,左缠右绑的就象怕它逃跑了,总也算是个粽子。
      粽子熟了,女儿们吃得兴高采烈,不知道女儿们以后是否还会记得这个节日,能够自己包几个粽子,给她们的后代讲讲中国的传统故事。或许我对她们的期冀过高,但是,尽管岁月飞逝,往事渐远,身居异国,人事全非,那饱含着故乡传统文化和历史的粽子,那散发着淡淡思乡情结的香包,却永远也无法从我的心里消失。

    • 家信[节选]

    小问题:体会作者与家人之间通过家信传递的浓浓的思念与亲情。

    家信[节选]

    林希

      出了国,家信便成了连接海外游子和国内亲人的纽带。  
      刚到德国的时候,还记得那一年圣诞将近,正是漫天大雪,天地茫茫。我顶风踏雪带着写好的一大叠信,带着对家乡亲人的思念,和许多思乡的游子一起,排在长长的过境的队伍里,等待着到东柏林去投邮。
      要是有事没有及时写信,或是来信在路上耽搁了,我和我的父母都会担心对方生病了,尤其是刚来时因为没有中国日历,根本不记得春节和中秋,忘了在节前提早十天写家信,还真把老妈给急病了一场。
        以后打电话方便了,可父母还是希望能收到我的亲笔信,原因是电话放下声音就没有了,家信呢,却可以反反复复地读。再以后,有了电子邮件,却苦了老爸老妈这对计算机盲。老妈为此还特地上了老年大学的计算机扫盲班,无奈毕竟年近八十,前学后忘,好不容易发来一信,还都是乱码。待盼到我的回信,也是天书!急得双方都冒汗,老爸不会打字,整天惦记着要买手写输入软件,却听说效果不够理想,最后还是拿起笔来写信!
        直到家里有了传真机,这个问题才算得以解决。  
      我在海外教中文,备课时常常遇到难解的典故和词语。这不,德国学生点题要讲在中国植物的隐喻意义,一时间除了松、竹、梅、红豆就想不起许多,发信回去不到一个时辰,老妈的回信就“哒哒哒”传真过来了,梅之高洁,荷之清雅,菊之隐逸,竹之高风亮节自是跃然纸上。
      斗转星移,岁月悠悠,家信的传递方式变了,家信的内容也变了。不变的,永远是那份思念,那份浓浓的亲情!

     

    • 故乡的榕树[节选]

    小问题:作者记忆中故乡的榕树、童年的快乐生活是什么样的?

    故乡的榕树[节选]

    [香港] 黄河浪

      住所左近的土坡上,有两棵苍老蓊郁的榕树,以广阔的绿阴遮蔽着地面。在铅灰色的水泥楼房之间,摇曳赏心悦目的青翠;在赤日炎炎的夏天,注一潭诱人的清凉。也许是对榕树有一份亲切的感情吧,我常在清晨或黄昏带小儿子到这里散步,或是坐在绿色的长椅上看孩子们嬉戏,自有种悠然自得的味道。
      那天特别高兴,动了未泯的童心,我从榕树枝上摘下一片绿叶,卷制成一支小小的哨笛,放在口边,吹出单调而淳朴的哨音。小儿子欢跳着抢过去,使劲吹着,引得谁家的一只小黑狗循声跑来,摇动毛茸茸的尾巴……逗得小儿子嘻嘻笑,粉白的脸颊上泛起淡淡的红晕。
      而我的心却像一只小鸟,从哨音里展翅飞出去,飞过迷的烟水、苍茫的群山,停落在故乡熟悉的大榕树上。我仿佛又看到那高大魁梧的躯干,卷曲飘拂的长须和浓得化不开的团团绿云;看到春天新长的嫩叶,迎着金黄的阳光,透明如片片碧玉,在袅袅的风中晃动如耳坠,摇落一串串晶莹的露珠。
      我怀念从故乡的后山流下来,流过榕树旁的清澈的小溪,溪水中彩色的鹅卵石,到溪畔洗衣和汲水的少女,在水面嘎嘎嘎地追逐欢笑的鸭子;我怀念榕树下洁白的石桥,桥头兀立的刻字的石碑,桥栏杆上被人抚摸光滑了的小石狮子。那汩汩的溪水流走了我童年的岁月,那古老的石桥镌刻着我深深的记忆,记忆里的故事有榕树的叶子一样多……
      林木寄怀,故乡的站在桥头的两棵老榕树,一棵直立,枝叶茂盛;另一棵却长成奇异的S形,苍虬多筋的树干斜伸向溪中,我们都称它为“驼背”。更特别的是它弯曲的这一段树心被烧空了,形成丈多长平放的凹槽,而它仍然顽强地活着,横过溪面,昂起头来,把浓密的枝叶伸向蓝天。小时候我们对这棵驼背榕树分外有感情,把它中空的那段凹槽当作一条“船”。几个伙伴爬上去,敲起小锣鼓,以竹竿当桨七上八落地划起来,明知这条“船”不会前进一步,还是认真地、起劲地划着。在儿时的梦里,它会顺着溪流把我们带到秧苗青青的田野上,绕过燃烧着火红杜鹃的山坡,穿过飘着芬芳的小白花的橘树林,到大江大海里去,到很远很美丽的地方去……
      我深深怀念在榕树下度过的愉快的夏夜。有人卷一条被单,睡在光滑的石板上;有人搬几块床板,一头搁着长凳,一头就搁在桥栏杆上,铺一张草席躺下。我喜欢跟大人们一起挤在那里睡,仰望头上黑黝黝的榕树的影子,在神秘而恬静的气氛中,用心灵与天上微笑的星星交流。
      “爸爸,爸爸,再给我做几个哨笛。”不知什么时候,小儿子也摘了一把榕树叶子,递到我面前,于是我又一叶一叶卷起来给他吹。那忽高忽低、时远时近的哨音,弥漫成一片浓浓的乡愁,笼罩在我的周围。故乡的榕树呀……

    • 山的呼唤[节选]

    小问题:童年的那座山对作者的生活有什么影响?你怎么理解“这座童年时期影响着我的山,始终活在我的心中。”?

    山的呼唤[节选]

    琼瑶

      梦中,总听到那山的呼唤。
      从小,热爱山,热爱水,热爱大自然那渺无边际,不可捉摸的神奇与旖旎。
      童年时,在故乡湖南的乡间,曾有那么一座山,使我喘息过,使我迷惑过,使我喜悦而又使我沉迷,至今,那山仍清晰地萦绕于我的脑际。那山并不高,遍布着松树,高大的直人云霄。小的只有半个人高,泥土是红色的,土质松而软,没有杂草,没有荆棘,只是,遍地撒布着一颗颗的松果。而我穿梭于那松林间,奔跑着,呼喊着,收集着那些松果,竟日流连,乐而不疲。玩累了,我会选择一棵巨大的松树,倚着它坐下来,让那如伞般的松枝遮蔽着我。闭上眼睛,我静静地倾听那风声穿过松林发出的簌簌声响,幻想着它在诉说些什么。我一直是个爱作梦的孩子,我就在那儿制造着,酝酿着,堆积着我最初的,童稚的梦。长长久久地听着那山的倾诉,山的声籁,和山的呼唤。
      这座童年时期影响着我的山,始终活在我的心中。它带着一股烧灼般的力量压迫着我。一座山!我总觉得自己要攀一座山。而我也总觉得自己在攀一座山。我开始写作,迫切地想写出我对山的那份感觉,我写了很多以山为背景的小说,像《深山里》,像《苔痕》,像《船里的卡保山》……
      夜里,寒月当头,流星数点。山沐浴在月光下,一片清幽,一片朦胧。处处是岩石与巨木的幢幢黑影,给人一份说不出的震慑与肃穆的感觉。山中的夜并不宁静,风在林中穿梭,时而尖啸,如一声壮烈的呐喊。时而低吟,如一支柔美的清歌。除了风声,有隔山的飞瀑,在不停不休地飞湍奔流。有不知名的鸟啼,此起彼应地互相唱和。有树枝偶然的断裂声,有小虫的唧唧,有草丛中不明原委的簌簌……这种种的声浪,汇合成了一股“山的呼唤”,那样让人震慑,让人感动,让人迷惑,似乎在不住地低喊着:“来吧!来吧!来上一座山。看看山给你带来些什么?来吧!来吧!”

     
    • 标签:
    • 拜师
    • 龙溪
    • 研读
    • 语文
    • 日夜兼程
    • 知识
    • 孔子拜师
    • 词语
    • 洛阳
    • 生字
    • 孔子
    • 课文
    • 小学
  • 加入的知识群:
    学习元评论 (0条)

    评论为空
    聪明如你,不妨在这 发表你的看法与心得 ~



    登录之后可以发表学习元评论
      
暂无内容~~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