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小壁虎借尾巴

    普通类
    • 支持
    • 批判
    • 提问
    • 解释
    • 补充
    • 删除
    • 避雷针的发明

    避雷针的发明

    问题:1、富兰克林通过仔细观察什么来发现避雷针的?


        唐代《炙毂子》一书在记载了这样一件事:汉朝时柏梁殿遭到火灾,一位巫师建议,将一块鱼尾形状的铜瓦放在层顶上,就可以主防止雷电所引起的天火。屋顶上所设置的鱼尾开头的瓦饰,实际上兼作避雷之用,可认为是现代避雷针的雏形。

        法国旅行家卡勃里欧别·戴马甘兰1688年所著的《中国新事》一书中记有:中国屋脊两头,都有一个仰起的龙头,龙口吐出曲折的金属舌头,伸向天空,舌根连结一根细的铁丝,直通地下。这种奇妙的装置,在发生雷电的时刻就大显神通,若雷电击中了屋宇,电流就会从龙舌沿线睛行至地底,避免雷电击毁建筑物。这说明,中国古代建筑上的如雷装置,在大批量和结构上已和现代避雷针基本相似。

        现代避雷针是美国科学家富兰克林发明的。富兰克林认为闪电是一种放电现象。为了证明这一点,他在1752年7月的一个雷雨天,冒着被雷击的危险,将一个系着长长金属导线的风筝放飞进雷雨云中,在金属线末端拴了一串铜钥匙。当雷电发生时,富兰克林手接近钥匙,钥匙上迸出一串电火花。手上还有麻木感。幸亏这次传下来的闪电比较弱,富兰克林没有受伤。此次试验后,富兰克林认为,如果将一根金属棒安置在建筑物质顶部,并且以金属线细连接到地面,那么所有接近建筑物的闪电都会被引导至地面,而不至于损坏建筑物。

        富兰克林首先在费城的住宅安装了避雷针,此后避雷针便在世界上流行开了。

    • 詹 天 佑

    詹 天 佑

     

    问题:你能把这个故事说给爸爸妈妈听听吗?


        詹天佑是我国杰出的爱国工程师。从北京到张家口这一段铁路,最早是在他的主持下修筑成功的。这是第一条完全由我国的工程技术人员设计施工的铁路干。

        从北京的张家口的铁路长200公里,是连结华北和西北的交通要道。当时,清朝政府刚提出修筑计划,一些帝国主义国家就出来阻挠,他们都要争夺这条铁路的修筑权,想进一步控制我国的北部。帝国主义者谁也不让谁,事情争持了好久得不到解决。他们最后提出一个条件:清朝政府如果用本国的工程师来修筑铁路,他们就不再过问。他们以为一要挟,铁路就没法子动工,最后还得求助于他们.帝国主义者完全想错了中国那时候已经有了自己的工程师,詹天佑就是其中的一位。

        1905年,清政府任命詹天佑为总工程师,修筑从北京到张家口的铁路。消息一传出来,全国都轰动了,大家说这一回咱们可争了一口气。帝国主义者却认为这是个笑话。有一家外国报纸轻蔑地说:“能在南口以北修筑工程师的中国工程师还没有出世呢!”原来,从南口往北过居庸关到八达岭,一路都是高山深践涧,悬崖峭壁。他们认为,这样艰巨的工程,外国著名的工程师也不敢轻易尝试,至于中国人,是无论如何也完成不了的。

        詹天佑不怕困难,也不怕嘲笑,毅然接受了任务,马上开始勤测线路。那里要开山,那里要架桥,那里要把陡坡铲平,哪里要把弯度改小,都要经过勘测,进行周密计算。詹天佑经常勉励工作人员说:“我们的工作首先要精密,不能有一点儿马虎。‘大概’‘差不多’,这类说法不应该出自工程人员之口。”他亲自带着学生和工人,扛着标杆,背着经纬仪,在峭壁上定点、测绘。塞外常常狂风怒号,黄沙满天,一不小心还有坠入深谷的危险。不管条件怎样恶劣,詹天佑始终坚持在野外工作。白天,他攀山越岭,勘测线路;晚上,他就在油灯下绘图,计算。为了寻找一条合适的线路,他常常请教当地的农民。遇到困难,他总是想:这是中国人自己修筑的第一条铁路,一定要把它修好;否则,不但惹外国人讥笑,还会使中国的工程师失掉信心。

        铁路要经过很多高山,不得不开凿隧道,其中数居庸关和八达岭两条隧道的工程最艰巨。居庸关山势高,岩层厚,詹天佑决定采用从两端同时向中间凿进的办法。山顶的泉水往下渗,隧道里满是泥浆。工地上没有抽水机,詹天佑就带头挑着水桶去排水。他常常跟工人们同吃同住,不离开工地。八达岭隧道长一千八百多米,有居庸关隧道的三倍长。他跟老工人一起商量,决定采用中部凿井法,先从山顶往下打一口竖井,再分别向两头开凿,外面两端也同时施工,把工期缩短一半。

        铁路经过青龙桥附近,坡度特别大。火车怎么才能爬上这样的陡坡呢?詹天佑顺着山势,设计乐一种“人”字形线路。北上的列车到了南口就用两个火车头,一个在前边拉,一个在后边推。过青龙桥,列车向东北前进,过了“人”字形线路的岔道口就倒过来,原先推的火车头拉,原先拉的火车头推,使列车折向西北前进。这样一来,火车上山就容易多了。

        京张铁路不满四年就全线竣工了,比A原来的计划提早两年。这件事给了藐视中国的帝国主义者一个有力的回击。今天,我们乘火车去八达岭,过青龙桥车站,可以看到一座铜像,那就是詹天佑的塑像。许多到中国来游览的外宾,看到詹天佑留下伟大工程,都赞叹不已。

    • 最早的自行车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自行车是最普通(pǔtōng)、最经济(jīngjì )实用的交通工具了。它的发明者叫德莱(délái)士。德莱士是德国人。1813年间,他在一片林区当森林监督(jiāndū)。这个工作非常辛苦,经常走很远的路。一天,德莱士走累了,就停下来,坐在一可被伐(fá)倒的圆木上休息。他一边唱着歌,一边晃(huàng)动着身体,身下的圆木也随着晃动而来回滚(gǔn)动。他唱着,晃着,一个新奇的念头在他的脑海里闪现:物体一旦滚动起来,向前运动的速度就会成倍增长,要是能制造出一个既不用燃料,又能滚动的车子,来帮助自己行走,该有多好啊!一回到家,德莱士就开始研制(yánzhì)这种滚动式车子。几天后,车子造好了。这车子有一个木架,木架中间是一个座位,座位前安着一个把手。在木架的下面,一前一后装了两个一大一小可以滚动的轮子。当天,德莱士就试着骑上木车子,在大街上飞快地奔跑。只见他手扶车把,两脚一左一右不停地向后蹬(dēng),两个轮子随着滚动起来,载(zài)着德莱士快速向前。几个年轻人拼足了气,竟然追不上。很显然,骑车子要比一般人跑得快,而且很省力。

    • 毕升发明印刷术
    毕(bì)升(shēng)发明印(yìn)刷(shuā)术
     

         活字印刷术是宋代人毕升发明的,是我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 

          毕升是杭(háng)州一家印书作坊(fáng)的刻字工人,他的工作是要把一个个汉字雕(diāo)在木版上。这种雕刻印刷术有很多缺(quē)点因为只要整版(bǎn)上有一个只刻错,或者书印完了,这一个整版也就报废了。在日复一日的劳作中,毕升萌发了改进雕版印刷方法的念头。

           一次,他受制陶(táo)工匠的启发,把一个个单字刻在用泥巴做的四方块上,然后烧成一个个小瓷(cí)砖。每到印书的时候,就把有用的字一行一行排在铁板上,用铁框(kuàng)箍()紧。但印的时间稍(shāo)长间稍长一点,字块就松动了,这样印出来的字,有的看不清楚,有的甚至(shènzhì )就没有印出来。一些人嘲(cháo)笑毕升,说他太狂(kuáng)妄(wàng)。毕升没有退却。他又在铁框上放一些松脂(zhī)、腊(là )等粘( nián)合材料,把铁框加热,再趁(chèn)热用平板把放在铁框里的活字压平。冷却后,平整的活字就牢固(gù)地固定在铁框里了。书印完后,再将铁板烤(kǎo)热,把活字一个一个地取下来,留做以后用。可惜的是,毕升的这项重大发明,并没有引起人们的重视。后来,宋代科学家沈括(shěnkuò)在《梦溪(xī)笔谈(tán)》里记录了这项发明,才使活字印刷术流传下来。

    • 标签:
    • 识字
    • 方法
    • 学习
    • 小壁虎借尾巴
    • 学生
    • 壁虎
    • 生字
    • 课文
    • 课件
    • 出示
    • 尾巴
    • docx
  • 加入的知识群:
    学习元评论 (0条)

    评论为空
    聪明如你,不妨在这 发表你的看法与心得 ~



    登录之后可以发表学习元评论
      
暂无内容~~
顶部